煤层里的年轮
1970年,父亲从大荔县来到韩城上峪口煤矿,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他从煤矿入职,历经农协工、班组长、工会、纪检、保卫干部,最后再到一名矿工退休,整整三十年。
上峪口煤矿因地处上峪口村而得名。上峪口村靠北,地势较高,坐落在禹门山下。上峪口矿的矿井在山里,家属区在山外,距离井口大约十里地,上班路程大约一个小时。矿区入口处有一座用钢铁搭起的门楼,两边立柱上写着:“禹门山下战煤海,黄河之滨闹革命。”
他为什么远离故土来到上峪口呢?因为在这座山的深层,蕴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煤炭。挖煤挣的钱多,可以改变生活,填饱肚子。但本地人大多不愿意干这种工作,因为太危险。七十年代那个时期的煤矿安全系数不高,冒顶、透水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我的父亲,为了担起家庭重任,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的经济支柱。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酸楚,用责任诠释了父爱。
小时候,每次放假我都会跟着父亲去矿区。虽然我没下过井,但每次听他讲下井的故事,我都听得津津有味,仿佛在倾听一个英雄的传奇。听一位老伯讲,当年他和我父亲同在一个掘进区,整个工作面的人都佩服我父亲。父亲当时年纪最小,但脑子灵活,常常让师傅们对他刮目相看。那些师傅常说:“没见过这么能干又这么听话的,是个好青年。”在矿上,父亲的踏实能干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出师一年后,他便担任了班组长,每季度的生产任务都能超额完成。在当年的评先活动中,父亲被矿上评为“先进工作者”,奖励了一个搪瓷脸盆。后来,父亲又刻苦练习书法,积极学习管理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进入煤矿机关,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他曾多次获得先进标兵等荣誉称号。那一本本泛黄的荣誉证书,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杯,是父亲这辈子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传承给下辈人的矿工精神。
父亲退休后,本应是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天不遂人愿。2017年,母亲因病导致行动不便,父亲毅然肩负起了照顾母亲和操持家务的重担,这一干就是八年。父亲乐观地说:“我年轻时忙于工作,缺失了作为一个丈夫对家的责任,这是给我弥补的机会。”
父亲身上那种淳朴善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我来说是包容,也是鞭策,更是一种激励。他的一生如同燃烧的煤炭,为小家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他的精神,如同那深深的煤层,经过岁月的沉淀,愈发珍贵。
父亲的故事,不仅是我们家族的财富,更是这个时代无数矿工的缩影。他们用双手掘开黑暗,用汗水点亮光明,用一生坚守着对家、对社会的责任。父亲的年轮,刻在煤层里,也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代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