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韩原椒香
每年中伏天一过,便是花椒成熟的季节,八方的摘椒客涌入韩城,又四散到各个布满花椒的山头沟壑。对于韩城乡村来说,夏天的味道是一股椒香。
花椒叶可以佐食,果实可以入药或是制成调味料,椒籽可以榨油,因此广受人们喜爱。自古韩城花椒便享有美誉,古籍中有记载:“西北山椒,迤逦溪涧。有猴头花椒极盛,各原野村墅俱树之,种不一,有大红袍,有枸椒,有黄色椒,远发江淮。”巍山脚下,有山有川亦有塬。灵山秀水造就韩城独有的“大红袍”花椒,而这些以“色艳、味浓、肉丰”著称的花椒也为一代代椒农铺开了致富之路。
晨光熹微的八月天,炊烟袅袅升起,吱呀作响的三轮车行驶声音便唤醒了韩城的村庄。椒农们拎着水壶、带着干粮、挎着农具,相携着走过崎岖不平的山路。枝丫草蔓伴着清晨的露珠拂过他们的长袖长裤,椒农便来到了花椒地里采摘花椒。摘花椒并非一件容易事,花椒树多刺,树干上是耸立的三角形状的大刺,树枝上便布满了尖锐的小刺,有些隐藏在深绿的椒叶下,一不留神就会戳到手指,带来钻心般的疼痛。椒农们别过花椒枝丫,用手掐断花椒的根茎,一簇火焰似的果实便落入了竹笼。但稍有不慎,让花椒汁液溅到眼睛里,灼麻的感觉会使人立即泪流不止。日子久了,汁液浸入椒农手上的皮肤,蚀得皮开肉绽,自要受一番苦头。
相较于清凉的早晨,中午摘花椒才更是令椒农难挨。暑日炎炎,花椒细长的枝叶挡不住灼热的阳光,椒农们脸上的汗珠滴滴落下,融进脚下的黄土地里。若椒农忍不住抬头抹把汗,花椒的麻意与汗液掺在一起,立即便能让椒农整张脸皱巴起来。然而椒农们手下不辍,仍辛勤地采摘着花椒,“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足以让他们畏惧,只因这片花椒地承载着一户户椒农对生计的指望。大部分椒农午后是不会休息的,他们匆匆回家吃了午饭,便立刻赶回地里劳作,甚至有些椒农会把午饭带到花椒地里吃,只图能多留点时间采摘花椒。
傍晚一阵阵风吹散了漫山遍野的暑气,为椒农带来些许凉意。但草丛里的蚊虫也不甘落后,成团绕着椒农飞舞,嗡嗡作响,好伺机叮咬,扰得椒农心烦意乱,不时跺跺脚、抖抖身子。暮色四合,山野回归了静谧,椒农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吆喝着满载而归。椒农们是最勤劳的,有些摘花椒的熟手,一天就能摘七八十斤花椒。夜幕降临时,椒农们摇着扇子在家门口一边乘着凉,一边聊着哪家摘的花椒多、哪家的花椒树品种好,更要留意天气预报,好准备花椒的晾晒工作。
花椒红了,椒农的脸庞变得黝黑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韩城的山水养出了朴实坚韧、温厚勤劳的椒农们。鲜红的花椒将椒农们优秀的品格映照得更加夺目,他们顶着烈日,在恶劣的条件下不畏辛劳,支撑起整个家庭。此时,花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作物,它们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家里的柴米油盐、一家人的生计。粒粒辛苦,粒粒花椒却也是粒粒金,幸而,丰收的花椒尚能抹去椒农们的一些疲惫。
韩城的椒香已飘过了六百年,如今,这些颗粒饱满、令人望而生笑的小红果搭着时代的快车,从韩城运往四面八方,让世界各地都能闻到属于韩城的一缕椒香。(秦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