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归雁”返乡“织”富路
时间:2025-08-19 15:25:48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朱鹏
走进信阳市平桥区甘岸街道孔庄村的家美针织厂,60台自动化针织机正高速运转,发出沉稳有力的嗡鸣。针织厂负责人何久保穿梭在整齐排列的设备间,不时俯身查看机器数据,或是快速精准地调整线轴张力,脖颈渗出的汗水早已浸湿了衣领。
“机器运转良好,看数据、听声音、摸震动,八九不离十。”何久保黝黑的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这批订单8月中旬就要交货,机器可不能‘歇脚’,得铆足劲赶工。”
今年40岁的何久保是土生土长的孔庄村人,技校毕业后就进入广东外资企业开启针织机维修生涯,十几年一线岗位的沉浸式历练,让他对行业前沿技术驾轻就熟,也积淀了返乡创业的底气。
2021年,何久保回到孔庄村,在村支“两委”的协助下,将村部旁一处沉睡多年的闲置场地改造成针织厂房。当现代化的织机声第一次在这个豫南小村响起时,何久保完成了从“修机匠”到“产业带头人”的转身。
车间里,20多位来自孔庄村周边的群众正专注地忙碌着,指尖翻飞间,线头被仔细检查,袜口被快速整理,成箱的产品打包后整装待发。“在这儿干,讲究‘多干多得’,手脚勤快是根本。”来自孔庄村的孙大姐利索地码着刚下线的袜子,笑容朴实。“家门口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还能顾着家里老小,心里稳当。”
产品架上,袜子、袜裤、护膝、头带等品类琳琅满目。为了打开销路,何久保使出了浑身解数:外贸、电商、品牌代工、批发市场多路并进。“现在车间日产能超过30000双,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何久保语气坚定的说,“想在市场生存,就得靠实打实的信誉和质量。”
然而,创业道路并非坦途。“前段时间,美国加征关税让生产受到了冲击,现在正逐步把外贸部分的重心向东南亚转移。”面对市场的骤雨,何久保没有抱怨和气馁,语气里充满着顺势而为的务实。“东边不亮西边亮嘛,活人还能让订单憋死?”
“我们农村人最认的就是吃苦肯干,勤劳才能刨出金饭碗!”望着车间里乡亲们忙碌的身影,何久保道出了更远的打算,“计划三年内把设备扩展到200台的规模,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增收。”
何久保和他的家美针织厂,是甘岸街道近年来深耕“归雁经济”、激活产业动能的缩影。“这些带着技术和乡情回归的能人,正是乡村振兴的宝贵‘火种’。”甘岸街道办事处主任左中国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要素保障,提供精准服务,全力支持返乡‘归雁’的事业发展,推动他们成为共同富裕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