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赴正阳“把脉问诊”
时间:2025-08-20 16:02:2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当前正值花生生产关键期,春播花生已进入饱果成熟期,夏播花生则处于下针结荚的重要阶段。近日,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周琳教授、敬同坊博士和张大琪博士等一行6人,前往“中国花生之都”正阳县,开展了一场针对性的田间调研与技术指导活动,为当地花生生产提供了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
田间“三害”凸显,专家精准把脉
在正阳县傅寨乡、原寨乡、王勿桥乡和汝南埠镇等地的花生田里,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发现当前正阳花生生产面临三大突出问题:白绢病暴发、甜菜夜蛾为害以及植株旺长。

多个地块的白绢病导致植株枯死,甜菜夜蛾的低龄幼虫高发期使得叶片被严重啃食,而部分水肥条件优越的地块则出现了植株徒长现象。专家指出,白绢病的暴发与去年秋冬及今年春夏的持续干旱密切相关,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白绢病菌核在土壤中存活,而前期的降雨则为菌核萌发提供了必要的湿度。同时,正阳普遍采用的小麦—花生周年轮作模式中,未充分腐熟的小麦秸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成为了白绢病菌滋生的温床。

农户在防治过程中,常因“药不对症”而降低了防治效果,即将药剂主要喷洒于叶片而非病害发生的根茎部、根部、土壤及残留秸秆上。
此外,特殊天气条件也加剧了第二代甜菜夜蛾低龄幼虫的危害,农户常因抓不准关键施药时机或选药不够精准而难以有效防控。对于部分田块出现的旺长现象,专家警示过度营养生长会与地下荚果争夺养分,最终导致减产。
开出综合“药方”,科技助力解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团队现场开具了科学高效的“综合处方”。对于白绢病的防控,周琳教授强调关键在于“早治”,在田间初见白色菌丝而尚未形成菌核时,应采用喷淋或灌根方式,将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硫菌唑或噻呋酰胺·四霉素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精准施于植株茎基部。有条件地区可结合灌水撒施噻呋酰胺颗粒剂。

在甜菜夜蛾的防治上,专家建议务必抓住傍晚或清晨害虫活跃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杀虫剂混配或轮换喷施,确保药液均匀透彻。对于控旺促产,专家指出对株高已超过40厘米、出现旺长趋势的田块,应及时喷施烯效唑、调环酸钙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抑制地上部分徒长,促进养分向地下荚果输送,实现膨大增重。
倡导绿色防控,着眼长远发展
除了立竿见影的化学措施外,专家团队更着重强调了绿色可持续的长期防控策略。他们建议推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运用土壤深耕深翻、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虫品种、杀虫杀菌剂一体化拌种/包衣、规范土肥水管理、清洁田园等关键措施,以提升花生植株自身抗性,减少田间病虫源基数。对于田间零星出现的白绢病株,可撒施生石灰或喷施噻呋酰胺、戊唑醇等杀菌剂及时杀灭菌丝,阻止菌核形成,或直接将病株清除出田。

此次深入田间的“科技会诊”,不仅为正阳花生种植户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更带来了一次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技的观念升级。专家们强调,现代农业生产必须摒弃依赖“老经验”和单一手段的做法,转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科学轨道,这才是保障“中国花生之都”产业安全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长久之计与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