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信阳 > 正文
绿桑摇金叶 银丝绣振兴
时间:2025-08-20 16:13:49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欣 通讯员 王伟

  初秋时节,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周塆村的百亩桑园绿意盎然,桑叶肥厚油亮,长势格外喜人,嫩绿的桑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技术人员穿梭其间,指导村民进行最后的管护工作。“今年桑树成活率超过98%,叶片肥大厚实,完全能满足秋蚕养殖需求。”村党支部书记捧起一把桑叶,满意地说道。

  罗陈乡周塆村桑蚕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共赢发展模式。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管理桑园,再返租给农户代种代养,同时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并保底回收,让农户实现“零风险”经营。村民既拿土地租金,又赚养蚕工资和分红。针对农村高龄劳动力特点,桑叶采摘、蚕房清洁等轻体力劳作为60岁以上村民提供,吸纳了30多名60岁以上村民在桑园务工。70岁的陈大爷一边分拣桑叶一边说:“年轻时在城里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孙子,这日子舒坦!”目前,8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益突破20万元,真正做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眼下,秋蚕培育车间已准备就绪,新一批蚕种即将发放到30余名技术能手的手中。看着长势旺盛的桑园和忙碌的乡亲们,村党支部书记信心满满:“年底前还要再扩桑园300亩!让更多荒坡变绿洲,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岗位!”下一步,这片土地将以桑为核,依托桑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春季抓“鲜”(采果)、夏季抓“产”(养蚕)、秋季抓“品”(制被)、冬季抓“饮”(制茶),四季功能互补,引入深加工技术,将废弃桑枝制作成有机肥料和食用菌培养基,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结合乡村旅游规划,打造集采摘、体验、观光于一体的桑文化创意园区,让产业链从田间延伸到消费终端,实现全周期的价值释放。

  风过桑海,簌簌声里藏着丰收的讯息。周塆村用那缕柔韧的蚕丝作线,将科技赋能的活力、产业蓬勃的生机、联农富农的暖意织进了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