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航空科技新篇 绘乡村振兴画卷——“翼展新篇”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时间:2025-08-25 09:13:1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走进科研院所,看航空技术为农业装上“智慧之眼”;对接高校,调研无人机低空经济新发展的新成果;探访科技企业,领会低空经济为农业注入的“智能动能”;深入生产一线,发掘无人机赋能智慧农业新需求……这个暑假,“翼展新篇”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翼展新篇”团队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队伍。他们积极探索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该团队在今年年初寒假期间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又在暑假期间,继续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前沿探索:解码低空科技硬核实力
当低空经济的浪潮与农业现代化的需求相遇,航空科技正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点。团队走进河南省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对无人机在低空领域的应用进行实地考察。“多源异构农业遥感数据融合系统”展现出低空科技的硬核实力。

这套系统宛如一位精准的“农业分析师”,能将气象数据、卫星影像、地面传感器的信息“翻译”成作物生长的实时报告。对小麦、玉米的监测误差不到5%,借助算法模型还能提前一个月预测玉米产量,准确率超90%,帮助农户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而无人机航测技术则像“空中测绘员”,快速摸清耕地的坡度、土壤质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画出科学蓝图。
高校交流:共探智慧农业发展新路径
团队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通过理论宣讲,在答好党建引领“必答题”上下功夫。他们了解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从无人机在智慧农业上的经济性、适用性等多个方面,探讨创新型无人机在低空经济赋能智慧农业上发挥的作用,并就双向合作发力的路径进行交流,为下一步活动开展指明方向。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实验过程,团队支部党员走进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研究院,深入了解小麦增产及作物病虫害等问题,理清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以及必要条件,深化对智慧农业的认知,思考无人机赋能智慧农业的路径。
企业探访:注入农业智能动能
乡村的现代化,需要科技赋能。团队成员紧紧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探索“支部 + 科技 + 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无人机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可行性。
通过科技赋能,在答好创新发展“抢答题”上下功夫。成员紧跟行业发展态势,走访别桥无人机小镇等地,围绕农业无人机研发、制造与销售,以及智能农业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了解创新型科技在无人机上的应用以及创新型无人机在农业上的应用。
农村调研:找准智慧农业实践方向
团队组织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农民实际需求,为智慧农业实践找准方向。
团队成员走进河南省农业主产区许昌市、开封市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等田间地头,查看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长情况,倾听农民在种植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了解无人机在作物种植、监管、运输等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因地制宜,在答好文化传承“多选题”上下功夫,发掘并传承地方文化,重视智慧农业价值,营造助力乡村建设文化氛围。
政府沟通:探讨双向发力发展路径
为了解村情民情和当前农村建设的现状,团队成员走进各级政府,区分治理和发展两个方面,围绕党建“破题”、管理“点题”、服务“解题”三个层次,从“乡村治理、理论宣讲、产业布局”等多方面,了解无人机在智慧农业中发挥的作用,具体探讨无人机与智慧农业的内在联系、无人机 + 智慧农业的具体应用,以及双向发力的路径。

团队成员还走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感受到农业的未来需要“新鲜血液”。年轻人带来的新理念,让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加灵活高效,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吸引了更多人回乡投身农业,为技术创新打开了新思路。同时,农业无人机的应用也推动了农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河南省气象局,团队认为120个无人机气象监测站织成了天气预警的“天罗地网”。小麦赤霉病高发时,无人机可提前预警,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看清,航空科技给农业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生产方式的革新,但“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还有不少坎要跨。

未来,团队将发挥民航飞行技术专业优势,牵头搭起“科研—企业—政府—农户”的合作桥梁。在技术上,专攻农业无人机的精准飞控,优化航线算法让它适应田埂地头,升级自动驾驶系统让它在复杂天气里也能稳稳作业;在应用上,把飞行技术变得“接地气”,简化操作流程,设计应急飞行模式,让农户轻松上手;在推广上,配合政府做好技术培训,让更多人懂飞控、会操作。用专业的飞行技术,让无人机真正成为“农田里的翼龙”,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