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儿眼病专家,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斜视、弱视与小儿眼科主任熊凤枝教授:斜视是儿童眼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很多家长其实对这个情况并不了解。有时候,自己在网上一查,发现这个问题可能要手术,急得跟没头苍蝇似的,但其实手术并不是斜视的“唯一解法”,有的孩子可能并不需要手术。
如果想要判断孩子的斜视需不需要手术,还要先来了解孩子斜视的类型。
调节性斜视
调节性斜视主要由眼球屈光状态异常引发,患者多存在中高度远视、散光等问题。当眼睛试图通过调节来看清物体时,眼外肌会过度收缩,导致眼球位置偏移。临床上,约70%的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在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眼位可恢复正常。
对于此类斜视,一般建议先进行配镜矫正,并配合遮盖治疗、视觉训练等方法。若经过6-8个月的保守治疗,眼位仍未改善,或斜视度数持续大于15棱镜度,可考虑手术干预。
先天性斜视
先天性斜视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的斜视,多因眼外肌解剖结构异常、神经支配功能障碍等导致。此类患者双眼视功能发育严重受限,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永久性立体视觉丧失。
临床数据显示,2岁前接受手术的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概率比大龄儿童高出40%。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安排手术。
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由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或眼外肌本身病变引起,常表现为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等症状。初期需针对病因治疗,如抗病毒、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
若经过6-8个月保守治疗,斜视度数稳定且复视症状无缓解,则需通过手术调整眼外肌力量,恢复眼球正常运动。
间歇性斜视
间歇性斜视这类斜视具有明显波动性,在注意力集中时眼位正常,疲劳、发呆或看远时出现偏斜。若斜视每月发作少于5次,且斜视度数小于20棱镜度,可先观察并进行集合训练。
但当斜视频率增加至每周发作3次以上,或出现抑制性暗点、立体视功能受损时,应及时手术,避免视功能进一步恶化。
斜视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斜视类型、度数及视功能状态。建议家长发现孩子存在眼位异常后,及时到专业眼科机构进行眼位检查、三棱镜度数测量、同视机检查等评估。根据每位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孩子重获清晰、正常的视觉。
除了根据斜视的类型来判断,有时候咱们还可以根据一些临床检查结果或者其他的影响因素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比如:
➊ 斜视视角持续>15度:斜视角过大时,戴镜或训练无法纠正眼位偏差,需手术调整眼外肌张力。
➋ 双眼视功能受损:通过同视机、Titmus立体图等检查,若发现孩子无同时视、融合视或立体视功能,需尽早手术重建。
➌ 斜视影响心理健康:长期斜视可能导致孩子自卑、社交退缩,手术可改善外观,避免心理创伤。
➍ 合并弱视:斜视性弱视通常情况下,需先治疗弱视(如遮盖疗法),待视力提升至接近正常后,再行斜视手术。
河南小儿眼病专家,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斜视、弱视与小儿眼科主任熊凤枝教授提醒:对于先天性斜视合并弱视的患者,则需要先手术矫正斜视再进行弱视训练。另外对于合并高度数斜视的弱视,一般需需要先治疗一段时间弱视,待视力部分提高后手术矫治斜视,眼位矫正后再继续治疗弱视。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患者线下就诊,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医生的忠告
手术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斜视手术后,孩子的双眼视功能重建需长期训练,家长需配合:
1、术后训练
通过立体图、聚散球等工具,强化双眼协调能力。
2、定期复查
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监测眼位稳定性。
3、心理支持
帮助孩子适应术后外观变化,避免因他人评价而产生心理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