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孕期遭遇手术,是许多准妈妈从未设想过的事。无论是阑尾炎、胆囊结石,还是产科手术,许多情况下都绕不开“麻醉”这个话题。有人害怕麻醉会对胎儿有害,有人甚至选择忍痛不打麻醉。那么,孕妇到底能不能打麻醉?怎么打才安全?医生这样告诉你——
一、孕妇并非“麻醉禁区”,麻醉可安全使用
怀孕不是麻醉的绝对禁忌。在合适的评估和充分准备下,孕妇可以安全接受多种形式的麻醉,包括局麻、区域麻醉(如椎管内麻醉)和全麻。
局部麻醉(如牙科麻醉、皮肤缝合)基本不会影响胎儿;
区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腰麻)是产科手术首选;
全身麻醉虽然会有一定程度药物穿过胎盘,但在控制剂量和时间的前提下,风险可控。
医生评估才是决定麻醉可否使用的关键,而不是“怀孕”这两个字本身。
二、手术时机决定风险高低:孕中期是最佳窗口
怀孕分为早期(0-12周)、中期(13-27周)和晚期(28周以后),不同阶段对麻醉的耐受性不同。
妊娠早期:胎儿器官正在形成,药物影响较敏感。能避免手术和麻醉最好避免;
妊娠中期:胎盘发育稳定,子宫体积尚未太大,是手术相对安全的阶段;
妊娠晚期:子宫体积大,胃内容物反流风险增加,术中需重点防止吸入性肺炎及低血压。
所有择期手术,如果必须在孕期进行,通常建议安排在中期。
三、麻醉药物会穿过胎盘?是的,但影响很小
很多人担心:“麻药是不是会通过胎盘影响宝宝?”答案是:大部分麻醉药物确实会以一定比例穿过胎盘,但影响有限。
麻醉药的选择会避开对胎儿有潜在毒性的成分;
医生会严格控制麻醉剂量和作用时间;
区域麻醉的药物几乎不进入母体血液,对胎儿影响更微弱;
全麻虽然会有一定药物暴露,但短时间使用对胎儿的直接影响极低。
胎儿健康最大的保障,不是完全不用麻醉,而是合理、安全地用。
四、产科麻醉成熟稳定,分娩更安全
在产科中,麻醉的使用不仅安全,还能显著提升分娩体验与结局。
剖宫产常规使用区域麻醉(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母婴清醒,风险小,术中配合度高;
无痛分娩(硬膜外麻醉)可显著减轻宫缩疼痛,不会抑制宫缩,也不会延长产程;
医学研究表明,无痛分娩对胎儿Apgar评分、出生体重、神经系统发育均无不良影响;
少数情况下需改为全麻(如紧急剖宫产),也能保障母婴安全。
“疼才是正常分娩”早已是过时观念,现代麻醉使分娩更人性化、更安全。
五、孕妇接受麻醉,医生做足六件事保障安全
每一位孕妇接受麻醉前,都会经过详细评估与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史采集:包括孕周、既往麻醉反应、合并疾病、药物使用等;
术前检查:必要时抽血检查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评估麻醉风险分级:根据ASA分级评估麻醉耐受性;
胎儿监护:术中持续监测胎心率,确保胎儿状况稳定;
母体生命体征监护:血压、心率、血氧等必须全程监测;
选择合适麻醉方式与药物:根据手术类型和孕妇个体情况定制。
孕妇的麻醉不是“硬撑”或“放弃”的选择题,而是科学决策的结果。
六、特殊高风险人群:需个体化麻醉方案
有些孕妇在麻醉前需要更仔细的评估和更谨慎的操作,例如:
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者;
双胎、多胎妊娠;
胎盘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
凝血功能异常、脊柱畸形、过敏体质者。
这类人群更需要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团队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确保母婴双安全。
七、术后镇痛也是麻醉的一部分,不能忽视
术后疼痛控制对孕妇的恢复和母婴关系建立同样重要:
剖宫产后常使用椎管内持续镇痛泵,安全有效;
镇痛可减少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伤口愈合和母乳喂养;
含有哺乳安全等级(如Ibuprofen、Paracetamol)的药物也能用于产后镇痛。
不疼不等于不爱孩子,疼痛控制得好,妈妈恢复得快,宝宝更受益。
八、孕期不能拖延治疗,也不能拒绝必要麻醉
最重要的一句话:有病及时治,不要“为了胎儿”而耽误治疗。
比如阑尾炎、卵巢囊肿扭转、胆囊炎等急腹症,拖延可能危及母婴;
有创检查如宫颈锥切、早期肿瘤活检等,必要时应合理安排;
如果术前术中评估合格,合理的麻醉反而是保护胎儿、而不是威胁胎儿。
九、孕妇需要做的:配合医生,如实告知
你能做的事情很重要:
告知怀孕周数、是否高危妊娠;
如实报告既往疾病、麻醉反应史、药物过敏史;
遵守术前禁食禁水要求;
术后如有不适及时沟通,不要忍耐隐瞒。
医生能为你设计科学方案,而你,才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总结
不是所有麻醉都有风险,也不是所有孕妇都不能麻醉。只要在科学评估和专业团队的保障下,麻醉不仅安全,还可能是保护你和宝宝的关键措施。
别被“听说”吓倒,真正要听的,是专业医生的声音。
(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姓名: 代辉;科室:麻醉与围术期及疼痛医学部;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