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医生,我就是胃痛,怎么就被送进了心脏监护室?”这是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说的一句话。
在临床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主诉上腹部不适、反酸、呕吐,甚至以为是胃炎或胆囊炎发作,结果检查发现——是心脏出问题了!有时为时已晚,心肌已经大面积坏死,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
胃痛≠胃病,心梗也可以“伪装”成胃痛!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心肌梗死“胃痛型”伪装的奥秘,帮助您认识和警惕这个常被忽视的致命误区。
一、心梗也会“胃痛”?这不是个案
临床案例一:
张先生,50岁,平时身体不错,突然上腹部胀痛,伴有恶心、呕吐。他以为“昨晚吃得太油”,自行口服“胃药”后不见好转,几个小时后突发大汗淋漓、心慌,紧急送医,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这种“伪装”的心梗并不少见。
据研究数据显示,约有15%~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期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尤其以“胃痛型”最为常见,特别在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中比例更高。
二、为什么心梗会“假扮”胃病?
1. 解剖位置关系密切
下壁心肌主要由右冠状动脉供血,而这一区域的心脏神经分布与胃、胰腺、胆囊等腹部器官共享一部分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通路。
当下壁心肌发生缺血坏死时,疼痛信号可能“传错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胃胀痛或恶心呕吐,临床称之为“心源性腹痛”或“心绞痛的胃型表现”。
2. 误诊易发生
患者往往将症状误认为消化不良或胃炎,部分基层医生在早期也可能误判为胃肠疾病,延误诊断。
三、“胃痛型”心梗有哪些典型表现?
虽然伪装成“胃病”,但细节中常隐藏着“心脏求救”的信号:
表现 | 胃病 | 心梗“胃痛型” |
疼痛性质 | 持续性隐痛、烧灼感 | 压榨样、胀痛、沉重感 |
疼痛部位 | 主要在心窝处 | 心窝、左上腹,可向背部、肩膀放射 |
疼痛诱因 | 饥饿、饮食刺激 | 劳累、情绪激动 |
伴随症状 | 反酸、嗳气、腹泻 | 恶心、呕吐、大汗、心悸 |
吃胃药效果 | 有所缓解 | 无效或加重 |
发病时间 | 多与餐后有关 | 常在凌晨或清晨发作 |
特别注意: 若出现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并伴有大汗淋漓、胸闷、心悸、濒死感,即使没有典型“心口痛”,也应高度警惕心源性问题!
四、这些人群更容易被“胃痛型”心梗盯上!
1.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会引起自主神经病变,痛觉减退,常无典型胸痛,而以“胃痛”“乏力”“恶心”表现心梗。
2. 老年人
疼痛感觉迟钝,对不适描述模糊,常说“就是胃不舒服”“没胃口”。
3. 女性
女性的心梗症状更容易非典型,尤其在围绝经期后,激素保护作用减退,冠心病风险升高。
4. 有心脑血管基础病者
如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出现“胃痛”应特别警觉。
五、如何快速识别心梗而非胃病?
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切忌延误,应立即就医:
胃痛伴有出汗、心悸、气促
疼痛超过15分钟,逐渐加重
有明显的濒死感、不安感
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
吃胃药无效,甚至恶化
医院检查项目:
心电图:判断是否有急性心肌缺血
肌钙蛋白T(cTnT)/I: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
心肌酶谱、BNP等
心脏彩超:评估心脏收缩功能
冠状动脉CT或造影: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
六、如果确诊为心梗,如何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危重症,分秒必争!
抢救黄金时间:发病90分钟内再通血管
治疗方案包括:
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3小时内、无介入条件的患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俗称“放支架”,是首选方式
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
吸氧、控制心律和血压
后期康复和二级预防(控制三高、戒烟、规律运动等)
七、别再“自以为是”:胃痛不是小事,心脏可能正在受伤
近年来,因“误认为胃病”延误心梗抢救的患者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不少人未能及时抢救成功。
我们要改变一个误区:胸口以下的痛不一定只是胃!
特别提醒:
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吸烟者、三高人群,若出现“反常的胃痛”一定要警惕!
如果不确定,宁可多做一个心电图,也不要误当小病耽误抢救时机。
结语
心肌梗死不总是以“典型胸痛”出现,它可能披着“胃痛”的外衣悄然袭来。早一分钟识别,多一分生机;晚一分钟救治,多一分风险。当身体给你“胃部不适”的信号时,别总以为是消化问题。如果这个“胃痛”不对劲,也许是心在“敲门”,求你救它。
(姓名:罗浩;医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科室:心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