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医生,他怎么突然昏倒了?刚才还在说话,脸就发白,然后人就倒地了!”
这是急诊室常常上演的一幕。患者是一位56岁的男性,无高血压史,无外伤,平时身体不错,却在下班途中突发晕厥、休克,被120送来医院。检查结果令人震惊:腹主动脉瘤破裂,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抢救。
可怕的是,他自己从未听说过“动脉瘤”这个词。
一、什么是动脉瘤?它为什么被称作“定时炸弹”?
我们可以把血管比作一根根水管,动脉就是那些负责把血液从心脏“高压送出”的主水管。而当血管壁局部变薄、弹性下降,受不住压力时,它就像水管“鼓了包”,形成血管壁的局部扩张,这就是所谓的“动脉瘤”。
动脉瘤最常见于:
颅内动脉(脑动脉瘤);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尤其是腹主动脉瘤);
四肢动脉(如腘动脉)。
动脉瘤的危险在于: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但它在“悄悄长大”。一旦破裂,血如泉涌,脑出血、腹腔大出血等都会迅速危及生命,死亡率极高。
所以医学界称它为“人体内的定时炸弹”。
二、动脉瘤“沉默地生长”,它到底藏在哪里?
动脉瘤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而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血管疾病。
它可能藏在脑子里,突然就让人“爆脑”倒地;
它可能藏在腹部,悄无声息地撑大到5厘米、6厘米;
它也可能躲在胸腔深处,带来一阵胸背剧痛,仿佛被撕裂。
那么,谁是高风险人群?
年龄 > 50岁;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
有家族史或结缔组织疾病(如Marfan综合征);
曾经外伤或感染史。
其中,吸烟者发生腹主动脉瘤的风险是正常人的8倍!而长期高血压,则是脑动脉瘤破裂的“推手”。
三、它破裂前,真的没有一点征兆吗?
其实,动脉瘤虽然“沉默”,但也可能在破裂前发出一些“低语”:
脑动脉瘤:有时会出现反复偏头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甚至癫痫发作;
腹主动脉瘤:可能在体检时摸到腹部搏动性包块,或有隐约的腰背部钝痛;
胸主动脉瘤:可表现为胸痛、声音嘶哑、咳嗽,甚至吞咽困难;
外周动脉瘤:可能触摸到跳动的肿块,局部发冷、麻木、皮肤颜色变浅。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不会把这些“小问题”当回事,也不会主动去做筛查。
于是,动脉瘤就在“无声中膨胀”,直到某一天“啪”的一声,炸了。
四、动脉瘤破裂后,能抢救回来吗?
能,但很难。
以腹主动脉瘤为例,一旦破裂,患者常常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大量出血、血压骤降、休克、意识丧失。即使送到医院,抢救时间极短。数据显示: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高达80%-90%。
即便能进手术室,术中死亡率也接近50%。
至于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所以,预防远比抢救重要。
五、那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一,筛查很重要!
对于40岁以上、尤其是有高血压、吸烟史、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以下检查:
腹部彩超:简单无创,可筛查腹主动脉瘤;
头颅CT或MRA:可发现脑动脉瘤;
胸部CT或CTA:可判断胸主动脉有无异常扩张。
有些医院还开展了动脉瘤一站式筛查体检,通过超声+CT组合,可早期发现隐匿性动脉瘤。
第二,控制危险因素。
严格控制血压,尤其是清晨和运动时波动;
戒烟!吸烟是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控制血脂、血糖,防止动脉硬化加重;
不要过度剧烈运动(特别是已知有动脉瘤者),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用力排便、举重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饮食清淡、规律作息、保持心理平稳。
第三,确诊后别拖延。
如果通过检查发现动脉瘤并明确诊断,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生长速度以及症状来决定治疗方案:
小动脉瘤(<5cm):可定期随访,3-6个月复查一次;
大动脉瘤或有症状者:建议尽早手术,包括开放手术或介入微创修复(如支架置入);
脑动脉瘤:可行血管内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术,预防破裂。
治疗技术已很先进,但前提是——你要早点发现!
结语
动脉瘤不是遥不可及的“罕见病”,而是被我们忽视的“隐形杀手”。它可以在无声中埋伏数年,只等待一个压力骤升的时刻引爆;它也可以在一次检查中被发现,被我们果断处理,从此与危险告别。所以,与其在急诊室里抢救,不如在体检中心里预防。与其事后懊悔,不如事前了解、行动。别等“定时炸弹”爆炸,才后悔没有听过这个词。从今天起,留意你的血管健康。你的身体,值得你用心守护。
(姓名:吴鹏;医院:许昌龙耀医院;科室:外一科普通外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