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尤其是罹患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疗过程中免疫系统功能通常严重受损,极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成为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因此,科学筛选和早期识别可能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防控感染、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带您了解血液病患者感染的风险、主要病原体、筛查手段及临床意义,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课题。
一、为什么血液病患者易感染?
血液病患者感染风险高,主要原因有:
免疫功能低下
血液病多伴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白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力严重下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减弱。
2.化疗副作用
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措施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破坏机体防御屏障。
3.侵入性操作频繁
骨髓穿刺、静脉置管、输血、机械通气等医疗操作增加病原体侵入的机会。
4.营养不良及基础疾病
营养摄入不足、糖尿病等合并症加重感染风险。
二、血液病患者常见感染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血液病患者感染的病原体极为复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具体情况因患者状态、治疗阶段及医院环境有所差异。
1. 细菌感染
该类病原微生物最常见,约占血液病患者感染的60%-70%。主要包括:
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耐药性日益严重。
无芽胞厌氧菌:如拟杆菌属,可能导致腹腔感染。
2.病毒感染
主要包括:
巨细胞病毒(CMV):免疫抑制患者常见,可能引起肺炎、肠炎等严重并发症。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3.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且病死率高。主要有:
念珠菌属:如白色念珠菌,是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
曲霉菌属:曲霉病是严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常见于长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
其他霉菌:如毛霉菌、镰刀菌等。
4. 寄生虫感染
较少见,常见于免疫极度低下的患者,如弓形虫感染等。
三、血液病患者感染筛选的意义
血液病患者感染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筛查感染病原微生物能够:
指导精准用药,避免盲目广谱抗生素滥用,减少耐药风险。
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感染相关死亡率。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前预警,防止院内感染爆发。
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如针对CMV阳性者可给予抗病毒预防。
四、常用感染病原微生物筛查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血液病患者感染筛查手段日益多样化和精准。
1. 传统培养技术
包括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等,是金标准,但耗时长(24-72小时),对真菌和某些病毒敏感度有限。
2. 分子生物学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PCR):可快速检测细菌、病毒、真菌的DNA/RNA,提高早期诊断率。
实时荧光PCR:定量病原体核酸,监测病毒载量(如CMV、EB病毒)。
基因测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广谱检测病原体,适合不明感染原因者。
3. 血清学检测
抗体和抗原检测:快速诊断某些病毒、真菌感染,如CMV IgM抗体、β-D葡聚糖检测等。
4. 影像学辅助
胸部CT、超声等用于判断感染范围和部位。
五、临床筛查流程与策略
临床上,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筛查通常结合以下步骤: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关注发热、咳嗽、咽痛、尿频等症状,以及发热模式。
2.实验室常规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等指标评估炎症状态。
3.标本采集与病原体检测
血培养、痰液、尿液、脑脊液等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结合PCR、血清学等分子技术。
4.动态监测
尤其对于骨髓移植和长期化疗患者,定期监测CMV病毒载量及其他高危病原体。
5.多学科合作
感染科、血液科、微生物检验科、影像科紧密合作,综合判断病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六、合理用药,科学抗感染
发现感染病原后,合理用药是治愈关键。原则包括:
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针对高危患者发热立即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病原明确后调整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精准用药,避免耐药。
抗真菌、抗病毒药物应用:针对真菌及病毒感染,采用特异性药物治疗和预防。
疗程合理把控:防止过长疗程引发副作用。
监测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定期复查血象、肝肾功能及病原学指标。
结语
血液病患者的感染防控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掌握病原微生物筛查的知识,配合科学合理的治疗,才能守护这群脆弱患者的生命安全。希望本文能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感染风险,增强防范意识,促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控制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状况。
(姓名:刘钰;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血液病实验室;职称: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