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古方今用有讲究,中药材也有真假优劣
时间:2025-03-11 15:07:27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0

查看证书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历数千年发展,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智慧。近年来,随着中医养生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尝试中药。尤其是古方名方,如四物汤、六君子汤、麻黄汤等,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不少人调理身体的首选。然而,古方虽好,现代应用却不能照搬照套;而中药材虽源于天然,却也存在“真伪优劣”的问题。只有科学认识,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疗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一、古方≠通用,辨证论治是关键

  很多人误以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方子“包治百病”,但实际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体质、病因、病机、病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同一个方子,对症下药则可能疗效显著,用错了则可能适得其反。

  以经典的“四物汤”为例,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组成,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剂,常用于女性月经不调、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但如果体质偏热、有湿热内蕴的人服用,反而可能出现口干、长痘、腹胀等“上火”症状。

  此外,古方的制定背景是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条件,与现代人有很大不同。比如《伤寒论》中应用麻黄汤治疗风寒感冒,但现代人多处于空调环境、营养过剩体质,若不加辨别使用,容易造成出汗过多、体虚等问题。

  因此,古方虽宝贵,但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体质和具体病情灵活加减应用,切忌“自我诊断”“自己抓药”。

  二、中药材有真伪,优劣关乎疗效与安全

  中药“药材好,药才好”这句老话深入人心。的确,同样的方子,用不同质量的中药材,效果天差地别。而市场上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掺伪和冒充

  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用价格低廉、形状相似的植物冒充名贵中药材。例如,以土鳖虫冒充水蛭,以红小豆冒充赤小豆,以山楂核充当酸枣仁。这类伪劣品不仅无效,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2. 炮制不当

  中药讲究“饮片炮制”,即通过炒、煮、炙、蒸等方式改变药性,去毒增效。如果炮制方法不规范,会影响药效。例如,甘草有生甘草与炙甘草之分,前者清热解毒,后者补中缓急。如果混淆使用,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

  3. 农残与重金属污染

  部分中药材在种植、采收、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国家已有明确规定中药材中铅、砷、汞等限量标准,但市场仍存在不合格产品。长期服用含重金属的药材,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受损、神经系统紊乱等严重后果。

  4. 采收时间与产地影响药效

  中药材的采收时机和道地产区对药效影响极大。比如“怀地黄”比普通地黄药效更佳,“川芎以川中者为胜”。而过早采收或在非适宜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药材,其有效成分含量明显下降,临床疗效也随之减弱。

  三、如何科学识别和使用中药材?

  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普通消费者如何避免买到假劣中药材?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尽量在具有中药经营资质的医院、药店或大型连锁平台购买中药材和饮片。避免在无证摊贩、小商贩处购买来历不明的“民间草药”。

  2. 认准GMP认证与道地标识

  GMP认证代表药材生产符合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道地药材则来自国家或地方认可的中药优质产区。两者都有利于保证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3. 必要时请中医专业人士辨别

  中药材外观相似度高,一般人难以准确识别,建议请具有经验的中医药师或药师协助判断。

  4.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不私自加减药量

  中药并非“多吃无害”,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负担。例如含马兜铃酸的药材曾引发肾损伤、致癌等安全事件。中药使用应严格遵医嘱,注意疗程与剂量。

  四、加强监管与普及中药知识同样重要

  除了个人层面的谨慎选择和理性使用,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规范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同时,应加强中医药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中药真伪和合理使用的认识,避免“迷信中药”或“误信偏方”造成不良后果。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药饮片标准化、数字化溯源和全链条监管,都是朝着保障中药质量和疗效的重要举措。我们也期待,未来在科技助力下,中药材的真伪与质量问题能够实现“可识别、可追溯、可监管”。

  结语

  中医讲究“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中药的使用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古方虽好,也需现代视角审视;药材虽天然,也需科学鉴别和合理使用。唯有在“传承”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让中医药在现代健康体系中焕发更大光彩。

  (姓名:吴娅丽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药学部)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