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体检经历:肠镜或胃镜报告上赫然写着“发现胃(或肠)息肉,已切除,建议定期复查”?医生口中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常常让人心里泛起一阵不安——“息肉是不是癌?还会不会再长?以后是不是要一直查?”
实际上,胃肠道息肉在消化科临床中非常常见,大部分属于良性病变,但也不是完全无害。切除后防复发、防癌变才是更关键的工作。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搞清楚什么是胃肠道息肉,为什么会反复长,以及术后该如何科学预防复发和癌变风险,为你和家人守好消化道的健康防线。
一、什么是胃肠息肉?为什么会长出来?
“息肉”通俗理解,就是在胃肠道黏膜上异常生长出来的小“疙瘩”。它们就像是“草坪上的杂草”,虽然一开始不痛不痒,但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逐渐增大,甚至发生癌变。
胃肠息肉大体可分为两类:
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多为良性,发生在胃部居多,常与慢性炎症或胃黏膜修复有关;
腺瘤性息肉:可能发生在胃或结肠,属于癌前病变,癌变风险较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类型如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部分具有遗传倾向。
二、胃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
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但并不等于息肉可以忽视。临床研究发现: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可达10%甚至更高,尤其是直径大于1cm、绒毛状、重度异型增生的息肉;
增生性息肉通常癌变率较低,但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背景下,也可能发展;
一些息肉看似无害,但可能反复出现、数量多,长期刺激黏膜,也会增加风险;
有些息肉是癌症的“早期前哨”——即便本身是良性,但提示消化道环境不良,存在恶变基础。
所以,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并长期随访观察,是防癌的关键一步。
三、为什么切除了,还会复发?
“我明明做过胃镜/肠镜,息肉也切了,怎么过了一年又长了?”
这是许多患者的疑问。事实上,息肉切除并不代表永远清除风险,因为它本质上反映的是胃肠道黏膜环境失衡,包括以下几种常见诱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根除(尤其是胃息肉);
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基础病变未改善;
高脂饮食、加工红肉摄入过多、缺乏膳食纤维;
长期便秘、大肠刺激增多;
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烟、酗酒、熬夜、压力大;
存在家族性息肉综合征或遗传倾向。
换句话说,切除只是“清除现有杂草”,要防复发还得从“土壤”入手。
四、息肉切除后,做好这6件事远离复发
1. 定期复查是关键,不要“切完就忘”
胃息肉术后:一般建议每1年复查胃镜,根据病理结果调整频率;
结肠息肉术后:根据息肉类型、数量、大小、是否为腺瘤等,医生会建议1年、3年或5年复查肠镜;
有家族史、息肉多发者需更密切随访。
复查不仅是看“有没有再长”,也是防止早期病变被漏掉的重要“筛查窗口”。
2. 根除幽门螺杆菌,清除胃黏膜“定时炸弹”
若胃镜或活检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按疗程进行根除治疗。研究发现,根除Hp可显著减少胃息肉复发,降低胃癌风险。
治疗后1个月应复查“呼气试验”,确认是否清除彻底。
3. 调整饮食结构,肠道环境更健康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有助于清除肠道毒素;
避免高脂、高糖、腌制、油炸食物;
少吃红肉、香肠、腊肉,改为鱼类、鸡肉、豆制品;
少喝酒,尤其是烈酒和啤酒;
保持规律饮食,三餐定时,避免暴饮暴食。
4.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预防“肠内堆积”
长期便秘会延长肠内容物在结肠的停留时间,增加毒素刺激,诱发息肉。
保持每日排便;
多喝温水;
增加运动量(如散步、快走、瑜伽);
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通便药物。
5. 远离烟酒,修复黏膜别添堵
吸烟与消化道息肉和癌变关系密切;饮酒会刺激胃肠黏膜、加重炎症,都是息肉复发的“帮凶”。
如果你做过息肉切除,请从现在起彻底戒烟限酒,是给自己身体最好的投资。
6. 关注体重、情绪与压力
肥胖是结直肠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内脏脂肪积聚。合理控制体重、减少压力、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免疫和消化系统状态。
五、哪些人群需要更“警惕性”防复发?
以下人群息肉复发和癌变风险更高,应特别重视:
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
息肉数量多、直径大于1cm、病理提示异型增生者;
有胃癌、结直肠癌家族史;
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慢性便秘者;
罹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或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疾病者。
对于上述人群,医生会制定更个性化的随访与防复发方案,不要自行判断、漏检或推迟复查时间。
结语
息肉就像身体给我们的一个“预警信号”。如果你曾被诊断出胃肠息肉,也许切除术只是第一步。想要远离复发、降低癌变风险,就要学会从饮食、生活方式、慢病管理入手,主动守护好自己的“胃肠屏障”。定期复查不是负担,而是一次次提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的机会。
(姓名:杨娇楠;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科室:消化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