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你了解吗?
时间:2024-05-15 17:34:12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1

查看证书

  在我们的印象中,胃疼、反酸、烧心往往只是一些小毛病,但你知道吗?看似普通的“胃不舒服”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的“隐形杀手”——幽门螺杆菌。

  这种螺旋状的小细菌,正在悄悄影响着全球近一半人口,尤其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以上。它不仅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元凶,更是胃癌发生的关键诱因之一。今天,我们就从消化内科的角度,来了解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引发胃癌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

  一、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能够在强酸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它寄居在胃黏膜中,依靠产生一种叫“脲酶”的物质,分解胃内尿素形成氨,从而中和胃酸,为自己打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

  它的“聪明”之处在于,既能逃过胃酸的杀伤,又能诱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从而长期破坏胃部屏障。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早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上腹胀痛、反酸、嗳气、口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展成胃溃疡或胃癌。

  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链”

  医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4年就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步,感染初期,胃黏膜受到刺激,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第二步,若不及时治疗,炎症长期存在,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第三步,萎缩的胃黏膜可能发生肠上皮化生,即胃细胞向肠道细胞“变异”;

  第四步,随着“变异”加剧,出现异型增生;

  最终,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胃癌。

  这一演变过程被称为“癌变级联反应”,从细菌感染到癌变,可能持续5年、10年,甚至更久,而正是这种“慢性演进”,让它变得格外可怕。

  三、哪些人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传播方式比你想象的更普遍:共用餐具、亲密接吻、咀嚼喂食、饮用不洁水源,甚至一些不规范的胃镜操作都可能带来交叉感染。

  家庭聚餐、共用筷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但这也造成了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间的“集体感染”。如果家中一人感染,其配偶、孩子也很容易被传染。

  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发生率更高,与卫生条件、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四、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

  经常性上腹不适、胀气或饭后饱胀

  经常打嗝、反酸、口臭

  有胃炎、胃溃疡病史

  家族中有人患过胃癌

  曾做胃镜提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

  确诊幽门螺杆菌,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呼气试验,即检测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代谢产物。这种方法无创、准确、便捷,是目前临床首选的筛查方式。此外,粪便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以及胃镜活检等方式也可以提供诊断依据。

  五、幽门螺杆菌能治好吗?治疗有什么讲究?

  答案是:幽门螺杆菌可以根除。

  通常采用的是“联合根除方案”,由一种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组成“三联疗法”,或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铋剂形成“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10到14天。

  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严格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少剂量。治疗结束后1个月,应进行复查,确认是否根除成功。如果首次治疗失败,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进行再次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耐药问题正在增加,因此请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也不要轻信所谓“保健品根除菌”的宣传。

  六、治好了,还会复发吗?如何预防?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大多数人不会复发,但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变,家庭成员中有人未治疗,或者再次接触到污染源,仍有可能再感染。

  为了防止再次感染,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与家人一起接受筛查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不共用牙刷、杯子、毛巾等私人物品

  尽量避免亲口喂食孩子,减少口口传播机会

  七、幽门螺杆菌是否一定会导致胃癌?

  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会得胃癌。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遗传因素、饮食结构、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

  但幽门螺杆菌是目前被确认的最明确、可干预的胃癌高危因素之一。清除这个隐患,就是消化科医生给你胃部健康上一道最关键的保险。

  总结

  很多人对幽门螺杆菌不以为意,觉得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但正是这种忽视,使得它在体内潜伏多年,悄然破坏胃黏膜,为胃癌的发生埋下伏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这一“看不见的胃中敌人”,及早检测、规范治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把胃癌风险挡在门外,为自己和家人守住“胃”这道健康防线。

  ( 姓名:杨娇楠;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科室:消化内科;职称:主治医师)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