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我们的印象中,胃疼、反酸、烧心往往只是一些小毛病,但你知道吗?看似普通的“胃不舒服”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的“隐形杀手”——幽门螺杆菌。
这种螺旋状的小细菌,正在悄悄影响着全球近一半人口,尤其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以上。它不仅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元凶,更是胃癌发生的关键诱因之一。今天,我们就从消化内科的角度,来了解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引发胃癌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
一、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能够在强酸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它寄居在胃黏膜中,依靠产生一种叫“脲酶”的物质,分解胃内尿素形成氨,从而中和胃酸,为自己打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
它的“聪明”之处在于,既能逃过胃酸的杀伤,又能诱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从而长期破坏胃部屏障。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早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上腹胀痛、反酸、嗳气、口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展成胃溃疡或胃癌。
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链”
医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4年就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步,感染初期,胃黏膜受到刺激,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第二步,若不及时治疗,炎症长期存在,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第三步,萎缩的胃黏膜可能发生肠上皮化生,即胃细胞向肠道细胞“变异”;
第四步,随着“变异”加剧,出现异型增生;
最终,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胃癌。
这一演变过程被称为“癌变级联反应”,从细菌感染到癌变,可能持续5年、10年,甚至更久,而正是这种“慢性演进”,让它变得格外可怕。
三、哪些人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传播方式比你想象的更普遍:共用餐具、亲密接吻、咀嚼喂食、饮用不洁水源,甚至一些不规范的胃镜操作都可能带来交叉感染。
家庭聚餐、共用筷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但这也造成了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间的“集体感染”。如果家中一人感染,其配偶、孩子也很容易被传染。
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发生率更高,与卫生条件、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四、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
经常性上腹不适、胀气或饭后饱胀
经常打嗝、反酸、口臭
有胃炎、胃溃疡病史
家族中有人患过胃癌
曾做胃镜提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
确诊幽门螺杆菌,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呼气试验,即检测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代谢产物。这种方法无创、准确、便捷,是目前临床首选的筛查方式。此外,粪便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以及胃镜活检等方式也可以提供诊断依据。
五、幽门螺杆菌能治好吗?治疗有什么讲究?
答案是:幽门螺杆菌可以根除。
通常采用的是“联合根除方案”,由一种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组成“三联疗法”,或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铋剂形成“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10到14天。
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严格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少剂量。治疗结束后1个月,应进行复查,确认是否根除成功。如果首次治疗失败,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进行再次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耐药问题正在增加,因此请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也不要轻信所谓“保健品根除菌”的宣传。
六、治好了,还会复发吗?如何预防?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大多数人不会复发,但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变,家庭成员中有人未治疗,或者再次接触到污染源,仍有可能再感染。
为了防止再次感染,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与家人一起接受筛查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不共用牙刷、杯子、毛巾等私人物品
尽量避免亲口喂食孩子,减少口口传播机会
七、幽门螺杆菌是否一定会导致胃癌?
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会得胃癌。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遗传因素、饮食结构、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
但幽门螺杆菌是目前被确认的最明确、可干预的胃癌高危因素之一。清除这个隐患,就是消化科医生给你胃部健康上一道最关键的保险。
总结
很多人对幽门螺杆菌不以为意,觉得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但正是这种忽视,使得它在体内潜伏多年,悄然破坏胃黏膜,为胃癌的发生埋下伏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这一“看不见的胃中敌人”,及早检测、规范治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把胃癌风险挡在门外,为自己和家人守住“胃”这道健康防线。
( 姓名:杨娇楠;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科室:消化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