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有一天,你上厕所时发现尿液发红,吓得不轻;或者你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腰腹部疼痛,甚至痛到坐立不安、冷汗直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肾出问题了”,却不知道,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泌尿系结石在作祟。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可悄无声息地在肾脏中“潜伏”,也可能突然引发剧烈疼痛、血尿,甚至造成肾功能损害。今天,我们就来全面了解这个“小石头、大麻烦”的疾病:它是怎么形成的?哪些人容易得?如何早发现、早治疗?又该怎样预防反复发作?
一、泌尿系结石是什么?藏在哪些地方?
所谓泌尿系结石,就是尿液中某些物质(如草酸钙、尿酸、磷酸钙等)在特定条件下浓缩、沉积、结晶,最终形成“结石”,这些“石头”可以长在:
肾脏(最常见,称为肾结石)
输尿管(肾到膀胱之间的“管道”,容易卡石)
膀胱(结石大多由上方“掉落”而来)
尿道(最少见,但影响排尿)
泌尿系结石可小如沙粒,也可大如鸡蛋,一旦移动或卡住,就会引起强烈疼痛或梗阻。
二、血尿、绞痛是警报信号,别忽视!
泌尿系结石的症状因部位、大小、是否梗阻而异。常见表现包括:
1. 腰背部或腹部剧烈绞痛
多见于输尿管结石
疼痛突然发作,可放射至下腹、会阴、大腿内侧
常伴恶心、呕吐、出冷汗,被称为“最痛的非致命病”
2. 血尿
可为肉眼血尿(尿液发红如洗肉水)
也可为镜下血尿(肉眼看不见,但检查能发现红细胞)
是结石摩擦尿道、损伤黏膜所致,常为首发症状
3. 排尿异常
尿频、尿急、尿痛,提示下尿路结石(如膀胱结石)
排尿中断、尿流变细,可能是结石阻塞尿道
4. 发热、寒战
如合并感染,可能出现高热、寒战,甚至尿毒症
一旦出现发热+腰痛+血尿,需立即就医
三、为什么会长“石头”?罪魁祸首原来是它们!
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饮水太少,尿液浓缩
长期不爱喝水,尿液浓度高,结晶物沉积成石
2.饮食不当,高盐高蛋白
吃太咸会增加钙排出,高蛋白饮食则升高尿酸、草酸水平
3.经常憋尿、久坐、熬夜
影响泌尿系统代谢与排泄,利于结晶形成
4.慢性泌尿系统感染或解剖异常
尿流受阻、细菌分解尿素会形成“感染性结石”
5.某些疾病或药物影响代谢
如高尿酸血症、痛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长期用利尿剂等
6.遗传体质因素
部分人存在天生代谢异常,结石易反复
四、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建议定期检查泌尿系统:
经常饮水不足或工作强度大(如司机、老师、户外工人)
有结石家族史
反复泌尿道感染或长期便秘
饮食重口味、高动物蛋白、高钙高草酸食物多
曾有结石病史者(复发率高达50%)
五、怎么查?诊断并不复杂!
一旦怀疑结石,医生通常会建议以下检查:
尿常规检查:看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结晶
B超:经济便捷,适用于初筛或随访
泌尿系统CT(平扫):最敏感的诊断工具,可发现微小结石及定位
X光+静脉肾盂造影(IVP):判断肾功能、梗阻情况
血液检查:了解肾功能、尿酸、钙磷水平
六、怎么治?分情况处理,别一味忍痛!
结石治疗要根据大小、位置、是否梗阻来判断。
1. 小结石(≤5mm)可望“自然排出”
增加饮水(每天>2000ml)
配合解痉、利尿药物,促进排石
适当运动(如跳绳、爬楼梯)帮助石头“掉出来”
2. 中大型结石或排出受阻者
可选择体外震波碎石(ESWL):适合肾结石或上段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S):经尿道插入镜子碎石
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适合大结石或复杂肾结石
腹腔镜/开放手术:适用于特殊部位或多次复发者
一旦伴有感染、肾积水或疼痛剧烈,需尽快处理,避免损伤肾功能。
七、如何防止“石头”卷土重来?
“结石病三分治七分防”,预防胜于治疗。术后或自然排石后,建议坚持以下几点:
1.每天喝够水
最重要的防石策略!
正常成年人应摄入2~3升水,保持尿液清澈微黄
每晚睡前、清晨醒来都要喝水,防夜间尿浓缩
2.控制饮食结构
少吃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巧克力、坚果)
控制盐摄入(每天<5克)
蛋白质适量(瘦肉、鸡蛋、豆制品不过量)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蔬菜、水果、粗粮)
3.规律排尿,避免憋尿
保持尿路通畅,有尿就排
4.积极锻炼身体
久坐不动易致尿钙升高,运动可减少沉积
5.定期体检,随访复查
尤其有结石病史、代谢异常或家族史者,建议每年B超+尿检
结语
泌尿系结石发作时的剧痛令人难忘,但很多结石在早期其实“默默无声”。血尿、轻微腰痛、尿频尿急等小症状也可能是它的信号。别忽视身体的“求救信号”,及早检查、规范治疗、科学预防,是远离反复发作的关键。
(姓名:牛培元;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科室:肾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