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缓解严重关节疼痛、改善活动功能的重要手段。对许多饱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折磨的中老年人来说,这类手术就像重获“第二双腿”,重启生活的希望。然而,很多人以为“手术做完就结束了”,其实真正的挑战,往往从术后才刚刚开始。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从身体到心理、从康复到生活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一条全方位的人文守护之路。
一、术后“黄金72小时”:康复起跑线
髋膝置换术后,前72小时是恢复的关键窗口期。如果康复训练开始得早、节奏得当,不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还能显著提高远期功能恢复效果。
1. 疼痛管理是第一步
术后疼痛常让患者不敢活动,甚至出现焦虑情绪。医生通常会给予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如使用多模式镇痛法,包括局部麻醉、镇痛泵、口服药物等。在控制好疼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才能顺利进行。
2. 早期活动很关键
术后24小时内,医护团队会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下肢运动,逐步尝试床边坐起、站立,甚至借助助行器迈出第一步。早期活动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肌肉萎缩、改善心理状态。
二、精准康复计划:不仅是走得动,更要走得好
术后康复不是“走一走、动一动”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科学、循序渐进的过程。
1. 个性化功能训练
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基础疾病不同,康复方案也应个性化。康复师会根据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力量、步态等情况,设计具体训练项目。例如,针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的膝关节伸直困难,可安排股四头肌强化练习;针对髋关节术后髋外展无力,可进行侧卧抬腿训练等。
2. 正确使用助行器具
助行器、拐杖、步行车是术后常用的辅助工具,但使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摔倒风险。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并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减少依赖,最终实现独立行走。
3. 落实“居家康复”
出院后,康复仍不能停止。有条件的患者可继续接受门诊或社区康复指导,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自主训练、家属协助等方式延续康复计划。定期复查、评估关节功能和假体位置同样不可忽视。
三、从“术后照护”到“人文关怀”:心灵的康复同样重要
关节置换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修复,也是一场心理的重建。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术后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对未来功能恢复的担忧,甚至产生依赖心理或社交退缩。
1. 让患者有“安全感”
住院期间,护士的陪伴、医生的耐心解释、家属的支持,都有助于缓解术后焦虑。沟通时用温和、鼓励的语言,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恢复进展和康复前景,比冷冰冰的数据更能打动人心。
2. 支持性心理干预
对于部分术后出现明显焦虑或抑郁情绪的患者,及时引入心理咨询师进行评估和疏导十分必要。一些康复机构还会开展音乐治疗、团体康复课程,帮助患者在交流中获得归属感和力量。
3. 家属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家庭成员的陪伴、鼓励和协助,对术后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协助起床、提醒服药、陪同锻炼到日常交流,家属的积极参与能极大提升患者的康复信心与配合度。
四、预防并发症:康复路上的“守门人”
即便术后恢复顺利,仍不能掉以轻心。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假体松动等。
1. 护理细节决定恢复质量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时更换敷料,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护士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每日检查记录,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处理。
2. 抗血栓治疗需重视
术后数天内是静脉血栓高发期,医生通常会开具抗凝药物,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足底泵运动、穿戴弹力袜,预防血栓形成。
3. 生活方式调整也是康复的一部分
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往往更愿意回归“旧生活”,但应避免短时间内剧烈运动或体重快速增长,防止假体磨损、脱位等风险。适当锻炼、合理饮食、控制慢性病都是长期维养的重要措施。
结语
髋膝置换术是外科的成功范例,但只有将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才能让这项手术真正“术”到人心。医护团队、康复师、心理师、患者与家属,这个多维度的协作系统,正是术后康复成功的保障。“手术只是开始”,不仅是一句提醒,更是一种理念。在现代医疗日益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期盼看到更多医院、更多家庭,能共同托起每一位患者术后的崭新人生。
(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骨关节科;姓名:薛水娜;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