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认识炎症性肠病,科学干预远离发作
时间:2025-02-20 17:31:20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1

查看证书

  提到“肠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肠炎、肠易激或单纯腹泻。但你是否听说过一种长期困扰年轻人、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肠道顽疾”——炎症性肠病(IBD)?

  它不是简单的胃肠不适,而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免疫性疾病。反复腹痛、腹泻、血便、消瘦,是许多IBD患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控制不当,不仅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成长发育,严重时甚至需要手术、住院治疗,甚至可能影响生育和心理健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类“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慢性疾病,认识炎症性肠病,科学干预,远离反复发作。

  一、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指一组原因未明、以肠道黏膜反复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侵犯直肠和结肠黏膜层,症状集中在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

  克罗恩病(CD):可以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病变深达肠壁全层,常伴有腹痛、体重减轻、瘘管形成。

  虽然两者表现不同,但都属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己肠道”的结果。

  二、它们不是“普通肠炎”!

  很多人误以为炎症性肠病是一般的细菌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但其实差别非常大:

  普通肠炎通常是短期的,病因明确,如食物中毒、细菌感染,几天内自愈或服药后好转;

  IBD却是一种慢性疾病,往往持续多年,甚至伴随终身;

  发病呈波动性:时好时坏,常常出现“缓解—复发—缓解”的反复过程;

  对日常生活、工作、情绪影响极大。

  三、哪些人更容易患炎症性肠病?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机制,但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IBD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免疫异常:患者的免疫系统将肠道正常菌群视为“敌人”,导致过度反应;

  环境因素:城市化、饮食西化、压力大、滥用抗生素等可能诱发或加重;

  肠道菌群失调:菌群结构失衡可能激活炎症反应。

  IBD多见于青壮年(20~40岁),但近年来青少年和儿童患病率也在上升。

  四、炎症性肠病有哪些表现?你是否中招?

  溃疡性结肠炎典型表现:

  长期腹泻(一天多次,甚至十几次)

  大便带黏液、脓液、血液

  直肠刺激症状:排便频繁但排不净、里急后重

  疲劳、贫血、体重减轻

  克罗恩病典型表现:

  腹痛反复,尤其右下腹为主

  间断性低热、食欲减退、明显消瘦

  慢性腹泻,可无血便

  有时出现肛瘘、肛裂、肠梗阻等并发症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关节疼痛、皮肤红肿、眼睛炎症、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

  五、确诊不靠“猜”,科学检查很关键

  确诊IBD,靠的不仅是症状,更需要系统检查:

  粪便检查:评估是否有潜血、炎症指标(如钙卫蛋白)升高;

  肠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可直视肠道炎症、溃疡及病变分布;

  组织活检:通过镜下观察肠道黏膜组织,帮助区分UC和CD;

  影像检查(CT/MR):用于评估病变范围、并发症如肠梗阻、瘘管等;

  血液检查:评估贫血、营养状况、炎症水平。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六、IBD可以治好吗?如何科学干预?

  目前,炎症性肠病尚不能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科学治疗实现“临床缓解”,也就是控制症状、延缓复发、维持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式包括:

  1. 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类(如美沙拉嗪):适用于轻中度UC

  糖皮质激素:用于活动期发作控制,但不宜长期使用

  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维持缓解、防止复发

  生物制剂(如抗TNF-α):适用于中重度、传统药物效果差者

  2.营养治疗

  尤其对儿童克罗恩病非常重要,帮助控制炎症并促进生长发育

  3.手术治疗

  对于并发肠穿孔、狭窄、瘘管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外科干预

  4.心理干预

  长期慢性病易引起焦虑、抑郁,心理支持、社群交流至关重要

  科学治疗的目标不是“治好”,而是减少发作次数、延缓病情进展,很多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和生育。

  七、生活中怎么配合治疗,远离复发?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疲劳和熬夜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戒烟酒: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吸烟可明显加重病情;

  缓解压力、稳定情绪:情绪波动可能影响肠道免疫;

  坚持随访,不随意停药:切忌见好就收,规范用药是关键;

  注意营养补充:适量补充铁剂、钙剂、维生素D、叶酸等。

  结语

  炎症性肠病不是“绝症”,但需要患者、医生和家庭共同面对。它像“肠道的哮喘”,时好时坏,需要长久管理。但只要做到早发现、规范治疗、积极配合生活调理,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孤军奋战。认识IBD,了解它、接纳它、管理它,就是我们战胜它的第一步。

  (姓名:杨娇楠;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科室:消化内科;职称:主治医师)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