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身体状况的关注往往集中在“感觉”上,比如痛不痛、累不累,而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健康晴雨表”——排便习惯。大便的颜色、形状、气味、频率、质地,都在悄悄透露着身体的健康信息。
如果你发现大便变细、颜色发黑,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改善,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可能是肠癌的早期信号!
一、什么是肠癌?
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在我国,肠癌已经跃居恶性肿瘤发病前五位,尤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中呈明显上升趋势。
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肠癌生存率的关键。
二、大便“变细变黑”意味着什么?
1. 大便变细:肠道“狭窄”的信号
正常情况下,大便直径通常呈“香蕉状”或“条索状”,但若肠腔内出现肿块、息肉、炎症或其他压迫性病变,会导致肠道变窄,使得大便变细甚至像“铅笔样”或“扁带状”。
尤其是大便逐渐变细、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以上,伴有排便不畅感或肛门坠胀感时,需高度警惕是否存在直肠或乙状结肠的肿瘤。
2. 大便变黑:消化道出血的警示灯
黑便在医学上称为“柏油样便”,常由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癌等),但当肿瘤位于靠近右侧结肠(升结肠)时,出血在肠腔内滞留时间长,也可能导致大便发黑。
如果黑便伴有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更提示慢性失血,可能为肠癌引起的隐匿性出血所致。
三、肠癌的其他“悄悄话”
除了大便变细变黑外,肠癌还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说话”:
排便习惯改变:原来每天一次变成两三天一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大便带血或黏液:血液颜色较暗,与粪便混合,区别于痔疮鲜红血;
腹痛、腹胀:尤其是持续性隐痛,定位不明确;
消瘦、乏力: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或长期疲倦;
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常为肠道慢性出血所致;
肛门坠胀感或排便不尽感:常见于直肠癌。
这些症状如果持续存在,应尽早就医进一步检查,切勿拖延。
四、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并非每个人出现便秘、腹痛就等于肠癌,但以下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50岁以上人群;
有肠癌家族史者(一级亲属患肠癌者风险翻倍);
有肠息肉史、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病者;
肥胖、久坐、缺乏运动、长期饮酒或吸烟者;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者;
有长期便秘、排便不规律或便血史者。
五、如何筛查和诊断肠癌?
1. 粪便潜血试验(FOBT)
简便、无创,但易受饮食影响,假阳性率较高,作为初筛手段。
2. 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CEA(癌胚抗原)、CA199等,仅供参考,不能单独用于诊断。
3. 结肠镜检查
是目前肠癌确诊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可同时活检甚至切除小息肉。
4.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或PET-CT,用于评估肿瘤是否浸润或转移。
六、肠癌能治好吗?
肠癌并非“不治之症”,尤其是早期发现者,治愈率非常高。数据显示,早期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晚期肠癌则低于15%。
治疗主要包括:
手术切除:根治性切除仍是首选;
化疗/放疗:用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或改善晚期病人症状;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用于特定基因型或晚期肿瘤患者。
七、如何预防肠癌?
1. 定期筛查
对50岁以上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
有家族史者建议提前至40岁开始筛查;
高危人群可酌情缩短筛查间隔。
2. 饮食均衡,粗细搭配
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膳食纤维,减少红肉、加工肉制品和高脂高糖食物。
3. 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
4.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是已知的癌症危险因素。
5. 关注排便变化
出现大便颜色、形状、频率、性状异常应及早就医。
总结
身体的每一个小变化,都是健康的“风向标”。大便变细变黑,可能不是饮食问题,而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对于肠癌,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科学的认知与及时的干预,才能让我们真正远离风险。定期体检、关注排便、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健康所能做的最好投资。
(姓名:吴鹏;医院:许昌龙耀医院;科室:外一科普通外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