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最近几个月月经特别少,是不是卵巢早衰了?”这是不少女性在体检或自我观察时产生的疑虑。尤其是在30岁左右或40岁不到的女性,月经出现异常变化,常常会联想到“卵巢早衰”这四个字,顿时陷入焦虑和恐慌。
确实,月经量减少有时可能与卵巢功能下降相关,但也并非所有“量少”都等同于“卵巢早衰”。在中医看来,月经量少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气血虚弱、寒凝瘀阻、肝郁气滞等多个病因。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为你解析“月经量少”的成因,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身体,避免过度紧张。
一、“月经量少”中医怎么定义?
中医称“月经过少”,指的是月经周期虽基本正常(约28~30天),但月经量明显少,甚至点滴即止,或经期缩短至1~2天。
与之相关的还有“闭经”,即连续3个月以上无月经来潮。月经量少是闭经的前兆之一,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中医将月经失调划分为不同证型,而“经量少”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可以发生于青春期、育龄期,甚至更年期前后。
二、你真的“卵巢早衰”了吗?别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卵巢早衰”是西医学术语,指40岁前卵巢功能明显下降,出现月经紊乱、雌激素减少等表现。
但中医并不直接使用“卵巢早衰”这一说法,而是从整体出发,依据“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等角度来分析。
造成月经量少的常见中医证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气血亏虚型:原材料不足,月经自然减少
典型表现:
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伴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乏力懒言、易疲劳
舌质淡,脉细弱
中医解释: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充足,才能推动血行、化生精血。若长期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经血不足。
常用中药:当归、黄芪、白术、熟地、党参等补气养血之品。
2. 肾虚型:先天亏损或过度劳伤,精血不能化生
典型表现:
月经量少、色淡或暗
腰膝酸软、夜尿多、性欲减退
舌质淡,脉沉细或无力
中医解释:
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才能化生天癸,维持月经周期。若肾精亏虚,则月经失常,量少或闭经。
常用中药:女贞子、旱莲草、杜仲、巴戟天、鹿角胶等补肾养精之品。
3. 瘀血阻络型:血不畅行,行则不畅、经量减少
典型表现:
月经量少或点滴不畅,色紫暗或有血块
经行腹痛明显、乳房胀痛
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涩
中医解释: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血行不畅,瘀血内阻,阻滞胞宫,经血排出受阻,自然导致经量减少。
常用中药: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
4. 寒凝胞宫型:寒邪入体,血行受阻
典型表现:
月经量少,经色暗、质稀
手脚冰凉、畏寒喜暖、痛经
舌苔白腻,脉沉紧
中医解释:
寒为阴邪,最易凝滞气血,伤及胞宫。体寒或贪食生冷食物,寒邪凝聚于胞宫,会影响经血运行和生成。
常用中药:艾叶、肉桂、吴茱萸、附子、干姜等温经散寒之品。
5. 肝郁气滞型:情绪影响,气血运行失调
典型表现:
月经量少,周期不准
伴有乳房胀痛、情绪抑郁、易怒、胸闷
舌质偏红,苔薄,脉弦
中医解释:
肝主疏泄,与情志关系密切。情绪长期郁结会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进而影响月经。
常用中药:柴胡、香附、郁金、白芍、玫瑰花等疏肝解郁之品。
三、你可以这样做:中医调养+生活干预
除了辨证施治,中医更注重“治未病”和整体调养。对于月经量少的女性来说,除了对证使用中药,还建议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调整:
1. 饮食调养
补气血类:红枣、桂圆、猪肝、黑芝麻、当归煮鸡蛋
温经类:姜枣汤、羊肉汤、艾叶煮鸡蛋
忌食寒凉、生冷、油腻食品
2. 保暖避寒
经期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避免久坐冷地、穿露脐装、洗冷水澡
少喝冷饮,尤其月经前后一周内
3. 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
每天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瑜伽、八段锦
可以尝试芳香疗法、茶饮放松心情,如玫瑰花茶、佛手柑茶等
4. 经期调理
经期忌剧烈运动、忌情绪激动
避免性生活、重体力劳动
若有明显腹痛,可艾灸关元、气海穴或使用暖宫贴
四、温馨提醒:量少≠卵巢早衰,但也别掉以轻心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当月经量出现持续性减少,建议及时前往正规中医或中西结合医院就诊,进行体质辨识、脉象诊断。
必要时,也建议做些基础西医检查,如B超查看子宫内膜厚度、抽血检测性激素(如FSH、LH、E2)等,排除器质性疾病。
记住:不是所有的“量少”都是“早衰”,但也不是所有的“量少”都可以“拖着不管”。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呵护女性健康的关键。
结语
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当它出现“量少”这个信号时,我们既不能过度解读,也不应视而不见。中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式,为女性提供了多样而温和的调理方法。与其焦虑,不如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补气血”“调脾肾”“祛瘀寒”开始,给身体一点耐心和呵护,迎来健康的每一个月经周期。
(姓名:侯小艳;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科室:中医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