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血糖控制别大意,小心糖尿病并发症悄然来袭
时间:2025-07-17 15:13:59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0

查看证书

  “我血糖高了点,但没什么不舒服”“不就是吃点甜的嘛,不会那么严重吧”……不少人对糖尿病存在认识误区,尤其是早期无明显症状时,更容易掉以轻心。然而,糖尿病的真正“杀伤力”往往并不在高血糖本身,而在于它可能悄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果不加控制,糖尿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危及眼睛、肾脏、心脏、神经甚至生命。

  一、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报告,全球约有5.3亿成年人患糖尿病,而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成年人患病率接近12%。

  高血糖只是糖尿病的“冰山一角”,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这种持续“侵蚀”过程,正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由来。糖尿病的危害性并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日积月累的“沉默杀手”。

  二、“沉默杀手”——糖尿病并发症一览

  糖尿病并发症通常分为两类: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1. 急性并发症:来势汹汹,危及生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胰岛素使用不当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嗜睡,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高渗高血糖状态(HHS):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极度口渴、多尿、脱水、意识障碍,死亡率较高。

  这类并发症多因血糖控制极差或感染诱发,需及时就医处理。

  2. 慢性并发症:悄无声息、逐步损害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更为常见且危险,被称为“五大致残致死”并发症: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偷走”你的视力

  高血糖会损伤眼底微血管,导致视网膜出血、水肿,甚至视网膜脱落。若不及早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下降乃至失明。

  据中国眼科基金会统计,糖尿病患者中超过30%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2)糖尿病肾病——“无声杀手”损肾功能

  高血糖导致肾脏毛细血管损伤,早期表现为尿中微量白蛋白升高,若控制不佳,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需透析或肾移植。

  据《中国糖尿病肾病诊治指南》显示,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衰竭的首位病因。

  (3)糖尿病神经病变——疼痛、麻木常相伴

  主要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灼烧感,有些患者还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胃肠蠕动障碍、膀胱功能失调、勃起障碍等。

  (4)糖尿病足——小伤口引发大问题

  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硬化,糖尿病患者一旦脚部出现破溃或感染,愈合困难,易发展为坏疽,严重者需截肢。

  统计显示,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风险是非糖尿病者的15-40倍。

  (5)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致死因素

  高血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不患病人群的2-4倍。

  三、并发症并非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血糖控制

  虽说糖尿病无法根治,但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研究表明:

  血糖每降低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可降低35%以上。

  控糖“三部曲”:

  1. 定期监测血糖

  空腹血糖目标:4.4~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目标:<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建议控制在7%以下

  2.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

  多吃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豆类、绿叶菜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3. 规范药物治疗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必须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调整,切忌擅自停药或换药。

  四、早筛查、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糖尿病并发症往往早期无症状,等出现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每年进行如下筛查:

  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迹象

  尿常规及微量白蛋白测定:监测肾功能

  足部检查:评估血流和神经状态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早期发现心脏问题

  五、血糖“管住了”,生活照样精彩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联想到“饮食清淡、啥都不能吃、天天打针”,其实只要科学控糖,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甚至高质量的生活。

  比如,83岁的著名演员陈道明曾公开表示自己患糖尿病多年,但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规律治疗,依然精神矍铄,工作不断。

  总结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高血糖就像“温水煮青蛙”,稍不注意并发症就会悄然到来。因此,及时发现、积极控制血糖、定期体检,才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请记住:控制好血糖,不只是为了不“渴、饿、累”,更是为了守护你未来几十年的视力、肾脏、双脚和生命质量。别让“糖”变成你身体的慢性“毒”。从现在开始,科学控糖,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姓名:王欢欢;医院:嵩县饭坡镇卫生院;科室:综合病房;职称:全科主治医师)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