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新生儿是生命最初的一段脆弱时光。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抗病能力较弱,而一旦感染了细菌,就可能发展成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新生儿败血症。它就像一个隐匿的“杀手”,往往在毫无征兆中迅速恶化。因此,尽早识别和科学应对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指的是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发生的全身性感染,病原体(多为细菌)侵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早发型败血症:多在出生后72小时内发病,通常与产道感染、胎膜早破、母体感染等有关;
晚发型败血症:出生后72小时至28天之间发病,多与院内感染、护理不当或器械操作相关。
二、为什么说它是“隐匿的杀手”?
新生儿败血症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黄疸、吃奶少或者轻度感染,从而延误诊治。很多时候,家长和初期照护人员可能只注意到婴儿“今天有点不太对劲”,但等到真正就医时,病情已进入凶险阶段。
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儿等群体,更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
三、早期识别:警惕这些细微信号
家长和照护者需具备一定的警觉性,下面这些看似不严重的表现,可能是败血症早期的征兆:
1. 精神反应异常
平时很活泼的宝宝突然变得嗜睡、反应迟钝;
或者相反,出现烦躁不安、持续哭闹。
2. 吃奶情况改变
吃得少了,吸吮力减弱;
吃完容易呕吐,甚至拒奶。
3. 呼吸改变
呼吸变快或变慢,出现呼吸暂停、喘息;
鼻翼扇动、三凹征(呼吸困难的典型表现)。
4. 皮肤与体温异常
发热或体温偏低(低于36℃);
皮肤苍白、花斑、发灰、发冷;
四肢发凉、末梢循环差。
5. 黄疸加重或反复
黄疸退后又复发,或进行性加深;
黄疸持续时间超过正常(足月儿>2周,早产儿>3周)。
6. 大小便变化
小便明显减少;
大便发绿、水样,伴腥臭气味。
如有上述一种或多种表现,尤其是出现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应第一时间就医,进行必要的血培养、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检查。
四、科学应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败血症,治疗需迅速、全面、精准:
1.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的核心。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常用包括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早期治疗多采用经验性联合用药,待病原明确后可“脱靶”精简治疗方案。
2. 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体温、纠正电解质紊乱、补液、营养支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等。
对于重症患儿,可能需要机械通气、静脉营养,甚至在条件允许下考虑免疫球蛋白或换血治疗。
3. 监测与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评估意识状态、尿量、皮肤颜色等变化。高质量护理能显著改善预后。
五、如何预防这位“隐匿杀手”?
预防重于治疗。以下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
1. 产前预防
产检规范:孕期感染如阴道炎、尿路感染应积极治疗;
孕晚期保胎:预防早产、胎膜早破;
分娩方式合理选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或产程延长。
2. 分娩期预防
无菌操作:分娩过程严格消毒,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
若母亲有GBS阳性(B族链球菌),应在临产前给予抗生素预防。
3. 出生后护理关键点
新生儿洗浴、脐部护理要严格无菌;
避免交叉感染:照护者勤洗手,减少亲友过度探视;
器械使用谨慎:如静脉留置针、吸痰器操作需专业且消毒规范。
4. 关注高危人群
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胎、多胎儿等是高风险对象,应加强健康监测,必要时延长住院观察。
结语
新生儿败血症不是“小感冒”,它隐藏在不起眼的症状背后,却可能带来致命风险。父母的细致观察、医护人员的专业干预,以及科学的预防手段,三者合力才能战胜这个“隐匿杀手”。在育儿的旅途中,每一个微小的异常都值得重视。让我们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态度,守护好每一个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
(姓名:高航;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科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