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困扰我国数亿人的慢性疾病。许多人知道糖尿病会伤肾、损神经,却常常忽视了它对眼睛的影响。事实上,糖尿病伤眼甚至可能导致失明,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
西医对此已有明确机制解释:高血糖损伤眼底血管。但从中医角度,又如何理解糖尿病为何伤眼?如何用中医思维和方法守护“眼底江山”?本文将带你从中医视角深入了解糖尿病与眼病的关系,并提供实用的养护建议。
一、糖尿病为何“盯上”眼睛?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病机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为主。其本在脾肾,两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亏乏、内热生燥,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
糖尿病患者由于气阴两需,进而影响肝脏的疏泄与藏血功能,眼睛所需的血液濡养减少。特别是长期高血糖可耗伤肾阴,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目失所养,容易导致眼底出血、渗出、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严重下降。
简而言之: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是糖尿病患者眼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二、中医怎么看“糖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中医“目病”中的“暴盲”“内障”“视瞻昏渺”等范畴。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证型:
1. 肝肾阴虚型
症状: 眼干涩、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
治法: 滋养肝肾,益精明目。
常用方药: 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2. 气血两虚型
症状: 眼花、乏力、心悸、面色苍白、舌淡脉细。
治法: 补益气血,养肝明目。
常用方药: 八珍汤加减、归脾汤加减。
3. 瘀血阻络型
症状: 眼底出血、视力骤降、舌暗有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明目。
常用方药: 桃红四物汤
中医辨证施治,不仅重视眼部症状,更强调整体调养,尤其重视肝、肾、脾的功能调整,以改善眼部供血、延缓眼病进展。
三、糖尿病眼病的中医调养建议
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眼病更不是一朝发生的。通过日常中医调养,可以在早期控制病情,延缓甚至避免视力损伤。
1. 养肝护肾是关键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充盈才能滋养双眼。
建议多吃具有滋肝肾、养眼明目作用的食物,如枸杞、桑葚、黑豆、黑芝麻、山药、菊花等。
可定期服用中成药如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控制血糖,调理脾胃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糖尿病多与脾虚有关,饮食失调则加重病情。
饮食宜清淡、定时定量,少食油腻、辛辣、不吃含糖量大的甜食。
可适当饮用中药茶饮,如葛根菊花茶、苦荞麦茶、枸杞决明子茶,有助于降糖、护眼、通便。
忌暴饮暴食,以防脾胃受损,加重眼底病变。
3. 适度运动,疏肝理气
经常进行温和的运动,如快走、太极、八段锦等,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舒畅肝气,改善视力模糊。
特别推荐眼部保健操和揉血海、丰隆、足三里、太阳穴等穴位按摩,每日一次,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改善眼底供血。
4. 针灸辅助,调和五脏
中医临床常用针灸治疗糖尿病视力障碍,选取穴位如睛明、风池、攒竹、鱼腰、丝竹空、足三里等,配合体针与耳针,调理肝肾、改善微循环,对早期“糖网”有较好辅助作用。
四、中医预防“糖网”三字诀
1. 调——调整饮食起居
忌烟酒、少熬夜,饮食宜清淡,远离“肥甘厚味”。
——养肝养肾养心情
控制情绪,避免肝火内盛;睡眠充足,养足肝血肾精。
——动中有养、动中有调
每天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五、别让“眼底江山”悄悄失守
很多糖尿病患者直到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但此时可能已进入糖网的中晚期,治疗难度大、恢复希望小。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在中医看来,眼是“心神之窗”,也是肝肾健康的晴雨表。只有内外同调,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守住我们的“眼底江山”。
结语
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病,但只要重视调养、科学防护、坚持检查,就能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中医在糖尿病眼病防治方面不仅有独到见解,更有诸多安全有效的调理方法。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糖尿病患者更要倍加珍惜它。愿每一位“糖友”都能通过中医智慧,护好眼、控好糖、守好这片眼底江山!
( 姓名:刘莉;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眼科一区;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