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这两年越走越慢,走几步路膝盖就酸胀得不行。”“天气变冷,膝盖像‘生锈’一样难受。”……这样的抱怨在老年群体中并不罕见。许多人将“走不动路”归咎于自然衰老,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
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超过50%。它不仅影响老年人基本生活能力,更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膝关节退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深入剖析。
一、什么是膝关节退变?
膝关节退变是随着年龄增长、关节磨损、软骨退化、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慢性关节疾病。
简单来说,膝盖像汽车的“关节轴承”,承载着人体的大部分重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轴承”逐渐磨损,润滑不足、受力不均,导致关节软骨破坏、滑膜炎症、水肿积液,最终引起疼痛、僵硬和运动功能下降。
二、为什么是膝盖“先出问题”?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连接着股骨(大腿骨)、胫骨(小腿骨)和髌骨(膝盖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走路、上下楼、蹲起、甚至只是站立,膝关节都在承受重量、应对复杂运动方向。
它容易退变的原因主要包括:
持续的机械负荷:长年累月的体重压力、走路、运动都会对膝盖造成慢性磨损;
软骨缺乏再生能力:软骨组织血管稀少,一旦受损很难自我修复;
年龄相关性退行性变化:中老年后,身体合成胶原蛋白和滑液的能力下降;
激素变化影响:尤其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少,骨质和软骨容易流失。
三、膝关节退变有哪些“早期信号”?
膝关节退变是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早期症状可能较轻,不易察觉:
1. 疼痛
最常见表现。刚开始是活动后痛,如上下楼梯、蹲下或走长路后,休息后缓解;晚期则可能出现持续性疼痛,甚至夜间痛。
2. 僵硬感
早上起床或久坐后,膝盖僵硬,活动后逐渐缓解,称为“启动困难”。
3. 异响
关节活动时“咔哒”“咯噔”作响,是关节面不平引起的摩擦声。
4. 肿胀或积液
滑膜刺激导致关节腔积液,表现为膝盖发胀、摸起来温度升高。
5. 变形与活动受限
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造成“O型腿”或“X型腿”,严重者影响行走,甚至需要扶助行走。
四、诊断膝关节退变,医生会做哪些检查?
1. 临床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疼痛特点、活动能力等,并进行膝关节体格检查,观察肿胀、压痛点、活动范围等。
2. 影像学检查
X光:最常用,可观察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骨赘等;
MRI:适用于早期软骨损伤、半月板或韧带损伤;
B超:辅助判断是否有滑膜炎、关节积液等。
五、退变之后怎么办?治疗方案全解析
膝关节退变目前无法“逆转”,但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治疗目标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延缓进展”。
(一)非手术治疗为基础
1. 生活方式干预
减重:体重每减少5公斤,膝关节疼痛显著减轻;
避免久站、长时间蹲跪、负重运动;
穿舒适鞋子,避免高跟和硬底鞋。
2. 康复锻炼
股四头肌锻炼:可缓解膝盖负担,如直腿抬高练习;
水中运动:游泳、水中行走减轻关节压力,保护膝盖;
骑行:调低阻力,不做高强度,适合轻度患者。
3. 药物治疗
口服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软骨营养药:如氨基葡萄糖,但需长期服用;
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糖皮质激素短期缓解急性滑膜炎。
(二)手术治疗:症状重、生活受限者可考虑
1. 关节镜清理术
适用于中早期病变,清除磨损软骨、游离体、减轻炎症。
2. 截骨术
通过改变膝关节受力轴线,减轻磨损区域压力,适用于年轻、有畸形的患者。
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适用于中晚期患者,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可显著缓解疼痛、恢复行走能力,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六、膝关节退变可以预防吗?
当然可以,尤其是中年阶段开始注意预防更为关键:
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带来过度负重;
坚持适当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低冲击力运动;
注意保护膝关节:避免频繁爬山、剧烈运动或反复负重;
保持良好的生活姿势:不久坐、不长时间跪地、不穿高跟鞋;
警惕早期症状:一旦出现疼痛、僵硬,应及时就医,不要“忍一忍”。
总结
膝关节退变并不是“正常老化”,而是一种可以干预、可以延缓、可以改善的疾病。如果家中老人总是“怕走路”“走不远”“总喊膝盖疼”,应尽早带他们去医院检查。通过生活管理、康复训练、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帮助他们保持独立生活能力,继续“走四方”、享晚年。
(医院:河南省职工医院;姓名:王晨光;科室:骨科;职称: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