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自然退化。黄斑是视网膜中央区域,负责精细视力、色彩分辨和中心视觉。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种中老年高发的眼底疾病,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一旦发展,可能导致中心视力严重下降,影响阅读、驾驶及日常生活。黄斑变性是不可逆的眼底退行性病变,因此早期预防和科学管理尤为关键。
一、黄斑变性有哪些隐患
黄斑变性主要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类:
1.干性黄斑变性(非渗出型)
干性黄斑变性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约85%~90%。主要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光感受器慢性退化,导致视力逐渐模糊。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阅读或看细小物体时发现轻微模糊。干性黄斑变性进展缓慢,但若忽视护理,晚期可发展为萎缩性损害,中心视力严重下降。
2.湿性黄斑变性(渗出型)
湿性黄斑变性少见但进展快,因脉络膜新生血管异常生长导致渗出和出血,症状明显,包括视物扭曲、中央暗点和视力急速下降。若不及时管理,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
二、易感人群
黄斑变性高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者。以下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慢。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AMD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食不均衡、久坐少动。
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代谢疾病会加速眼底退化。
三、早期识别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早期症状隐匿,很多患者在初期难以察觉。自我监测尤为重要:
视力模糊或扭曲
近距离阅读时感到字迹模糊、中心出现暗点或影子。
直线物体(如门框或报纸行列)出现弯曲或扭曲。
对比敏感度下降
光线不足或黄昏环境下看东西困难。
色彩识别能力减弱,尤其是辨别蓝色或绿色的能力下降。
视野中心出现暗点
看电视或手机屏幕时中央区域出现黑点或灰影。
视物缺损持续存在,提示可能进入中晚期阶段。
中老年人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底检查、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视网膜血管造影,以便早期发现黄斑病变。
四、科学管理与日常护理
虽然黄斑变性不可完全逆转,但通过早期干预和科学护理,可以延缓病程,维持视力功能。
1. 定期眼科复查
50岁以上中老年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关注黄斑区变化。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者)应根据医嘱缩短复查间隔。
2. 营养干预
增加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摄入,如胡萝卜、菠菜、蓝莓及坚果。
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Omega-3脂肪酸等有助黄斑健康。
控制高盐、高糖饮食,降低慢性血管损伤风险。
3. 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与黄斑退化密切相关,是可控危险因素。
保持适量运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有助眼底供血。
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盯屏幕,注意光线充足且柔和。
4. 自我监测工具
Amsler方格:简单家庭检测工具,可每天自测中心视力变化。
一旦发现中心线变形或出现暗点,应立即就医。
五、湿性黄斑变性的干预
湿性黄斑变性虽然发展迅速,但现代医学干预手段成熟:
抗VEGF药物注射:可抑制异常血管生长,减缓视力损害。
激光治疗:针对特定病灶进行光凝固,防止渗出扩散。
光动力疗法:结合药物与光照,减少新生血管破坏。
这些治疗需要在专业眼科指导下进行,同时配合生活方式管理,疗效更佳。
六、心理调适与生活建议
黄斑变性会影响阅读、驾驶及日常生活,长期视力下降可能导致焦虑或抑郁:
适当心理疏导,保持积极心态。
利用放大镜、辅助阅读灯等视觉辅助工具,提升生活质量。
参与兴趣活动,保持社交和精神活力,避免因视力下降产生孤独感。
结语
黄斑变性悄然而至,中心视力损害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科学管理风险、早期发现症状、规律检查、合理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是维持视力健康的核心策略。每一位中老年人都应关注眼底健康,把握早期干预机会:让视界清晰,让生活精彩。黄斑健康,不只是眼睛的事,更是全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作者:晁阳阳;单位: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科室:眼功能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