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想象一下,正在吃饭、刷牙或说话时,脸部突然像被电击一样剧痛难忍,几秒钟甚至十几秒钟的强烈疼痛让人直冒冷汗,之后虽短暂缓解,却如同“定时炸弹”般随时可能再次发作。许多人误以为是牙痛、面肌炎,甚至拔了牙也未能缓解,结果才发现,真正的“元凶”是——三叉神经痛。
这种疾病因其剧烈、突发的疼痛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如果不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因此,了解三叉神经痛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三叉神经?它为何“惹是生非”?
三叉神经是人体第五对脑神经,分布在面部两侧,形似一个“三叉戟”,负责面部的感觉(包括前额、眼睛、鼻子、上颌和下颌)以及部分咀嚼肌的运动功能。
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三叉神经受到压迫、炎症或其他病变导致的短暂、突发、剧烈的面部疼痛,属于一种神经性疼痛。这种疼痛常常在说话、吃饭、刷牙、洗脸甚至吹风时突然发作,疼痛如刀割、电击、烧灼感,令人坐立不安。
二、典型症状:不是普通的“牙痛”
三叉神经痛最容易被误认为是牙痛,但其实二者大不相同。以下是三叉神经痛的典型表现:
突发性:疼痛来得非常突然,无明显前兆。
短暂性:每次发作持续数秒到十几秒,部分患者持续几分钟。
剧烈性:被描述为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非常强烈。
单侧性:绝大多数为一侧面部发作,少见双侧疼痛。
反复性:一日数次,甚至十几次,疼痛之间完全缓解。
触发点:在面部某些区域,如鼻翼、唇角、下颌等,轻触即可引发剧痛。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反复经历这种痛感,务必警惕是否为三叉神经痛,而不是牙病或其他面部问题。
三、常见误诊:为何三叉神经痛常被当作牙病?
很多患者在三叉神经痛初期,表现为上颌或下颌的剧烈疼痛,因此常常首先就诊于口腔科。误以为是龋齿、牙髓炎,甚至进行不必要的拔牙、根管治疗,却没有缓解疼痛,反而延误了诊断。
造成误诊的原因主要包括:
疼痛位置靠近牙齿;
一些口腔医生缺乏对神经痛的敏感识别;
患者难以准确描述疼痛的性质与诱因。
因此,对于反复、短暂、剧烈发作的“牙痛”,尤其是无明显牙病表现的患者,应考虑神经科就诊,进一步检查是否为三叉神经痛。
四、三叉神经痛的常见诱因与病因
引发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有多种,常见包括:
血管压迫:最常见病因。脑内某些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导致神经鞘髓脱失,引发异常放电。
神经损伤:如外伤、手术损伤、感染等导致神经受损。
脑部疾病:如脑瘤、多发性硬化等,压迫三叉神经。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感染病毒后引起神经损害。
不明原因(原发性):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
五、如何确诊?这些检查很关键
医生会根据详细病史和典型症状作出初步判断,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MRI磁共振:用于排除脑部肿瘤、血管压迫等器质性病变;
神经电生理检查:帮助评估神经功能;
牙科排查:排除牙源性疾病。
确诊后,可根据病因及疼痛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六、治疗方式:止痛不等于根治
三叉神经痛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微创介入和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逐步选择。
1.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卡马西平(第一选择),加巴喷丁、奥卡西平等。
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嗜睡、头晕、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适用于初期或不愿手术的患者。
2.微创治疗
射频热凝术:通过针头电热破坏部分三叉神经分支,阻断疼痛传导。
甘油注射、球囊压迫术:破坏神经传导纤维。
优点: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年老体弱者;
缺点:可能出现面部麻木、复发率高。
3.显微血管减压术MVD)
适用于影像学明确血管压迫的年轻患者。
通过开颅手术,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与神经分开,放置垫片缓冲。
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但为有创手术,对身体要求较高。
七、生活管理:远离诱因,缓解痛感
除了医学治疗,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冷过热的饮食、刷牙时刺激、面部风吹。
放松心情:焦虑、紧张可诱发疼痛,建议适当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营养支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有助于神经修复。
八、误诊经历分享:从拔牙到确诊,走了多少弯路
李女士今年52岁,两年来反复面部剧痛,先后拔掉了4颗牙齿,疼痛依然如故。后来在神经内科确诊为三叉神经痛,服用卡马西平后症状缓解,后接受了射频热凝治疗,目前已无明显复发。她感叹:“早知道就不该轻易拔牙,三叉神经痛太折磨人了!”
结语
三叉神经痛虽然是一种非致命性疾病,但其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心理健康。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及时就医,科学治疗,是摆脱“天下第一痛”的关键。所以,如果你感受到那种“像刀割”“像电击”的面部剧痛,请不要只往牙病上想,可能是三叉神经在“报警”!别把剧痛当牙病,识破三叉神经痛,才能真正摆脱它的“魔爪”。
(姓名:张玮冰;医院:信阳市妇幼保健院;科室:神经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