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骨关节病一旦发展到中重度,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时,很多人会选择接受关节置换、关节镜清理、滑膜切除等手术治疗。手术虽然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但术后的护理过程才是决定恢复效果的关键因素。有的人术后几周就能顺利行走,有的人却反复肿胀、僵硬、活动受限,差距常常就藏在“护理细节”里。
做好术后护理,不仅能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周期,还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本文将从多个护理环节出发,详细解析骨关节病术后恢复的重点和难点,帮助更多人科学迈出康复第一步。
一、术后前72小时,管理肿胀和疼痛是重点
术后早期,关节局部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与疼痛,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切口愈合、关节活动,甚至引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护理要点包括:
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时,将患肢垫高15~30度,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间断冷敷:术后前48小时使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疼痛评估与应对:主动表达不适情况,使用止痛药物后注意观察效果,并配合放松训练减轻焦虑;
防止压疮与下肢静脉血栓:保持床铺干爽,定时翻身,进行踝泵运动(踝关节屈伸),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在这个阶段,卧床不是“躺平”,而是为后续功能锻炼做准备的重要过程,不能忽视局部护理的每一个细节。
二、术后功能锻炼:迈出康复“第一步”的关键
关节术后功能恢复离不开早期科学锻炼。如果错过“黄金康复期”,会增加粘连、僵硬、肌肉萎缩等风险。因此,从术后第1~3天开始,便应根据个人状况循序渐进地开展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分阶段进行:
1. 术后1~7天:基础活动
进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简易训练,帮助恢复下肢力量;
如果术式允许,可在床边坐起、短时间站立,防止长时间卧床造成并发症;
局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以“无明显疼痛”为限,切忌过度强行活动。
2. 术后2~4周:进阶训练
逐步增加屈伸幅度,如膝关节术后屈曲角度应逐步从30度提升至90度以上;
可借助助行器、拐杖等设备辅助站立与步行,减少负重带来的应力;
开始进行股内侧肌、臀中肌等关键肌群的主动活动训练,为关节稳定提供支撑。
3. 术后1~3月:恢复生活功能
增加日常功能训练:上下楼梯、穿衣、如厕等;
适当增加负重训练,提高关节耐受能力;
注意姿势调整与步态训练,避免“代偿性动作”导致二次损伤。
术后功能恢复贵在“早动、科学动、坚持动”,循序渐进比一味追求快更有效、更安全。
三、伤口护理不能松懈,预防感染是基础
术后切口管理直接关系到伤口愈合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护理建议包括:
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按医嘱更换敷料;
避免用手触碰切口或抓挠周围皮肤;
留意切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发热等感染征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术后拆线后使用医用疤痕贴,有助于减少瘢痕增生。
局部护理要从术后持续到拆线后至少2~3周,不能因为“感觉不痛了”就掉以轻心。
四、生活护理细节决定康复速度
除了医学操作外,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管理对术后恢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许多恢复缓慢或复发的病例,往往与生活中的小疏忽有关。
常见生活护理建议包括:
饮食调养:多摄入蛋白质(如鸡蛋、豆制品、瘦肉)、维生素C(如柑橘、绿叶蔬菜)、维生素D与钙(如牛奶、海带、虾皮),促进组织修复和骨骼再建;
睡姿讲究:术侧肢体应保持自然位,避免交叉、外翻或长期屈曲;
如厕辅助:可使用坐便椅、马桶升高垫,减少蹲起对关节的负担;
防跌倒措施:清除地面障碍物,使用防滑拖鞋,夜间照明充分;
穿戴指导:避免穿过紧的衣裤,选择易穿脱的鞋袜,避免跷腿或下蹲动作。
细节虽小,反复落实才能产生实效。
五、心理调适与坚持康复同样重要
术后康复往往是一个需要耐心与毅力的过程。有些人恢复迅速,有些人却因害怕疼痛、心理负担重、缺乏动力而半途而废,最终影响效果。
心理调适建议:
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如今天能多站5分钟、弯曲多5度,逐步积累成就感;
多与家人沟通,获取支持和鼓励;
记录康复日志,跟踪疼痛程度与活动能力变化;
坚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轻松活动,如听音乐、看书、画画等,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焦虑。
情绪稳定、信心坚定,是康复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结语
骨关节病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才真正决定了最终效果。有人术后步履轻盈,有人却仍旧步履维艰,差距往往就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里。规范伤口护理、科学功能训练、营养饮食调理、安全生活细节、积极心理支持——五位一体的护理策略,是术后顺利恢复的“金钥匙”。
(姓名:陈婷;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骨关节病科;职称: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