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贫血,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可能你身边就有人因为“贫血”而感到头晕、乏力,甚至影响生活。很多人一听到贫血,第一反应往往是“缺铁”,于是开始补铁或者吃铁剂。其实,贫血并不只是“缺铁”一种情况,它的种类多样,成因复杂。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浅出地讲讲贫血的多种类型,教你如何正确认识贫血,科学对待。
一、什么是贫血?
简单来说,贫血指的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红细胞内携带氧气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身体组织和器官缺氧,出现气短、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贫血的关键指标。贫血的诊断通常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即被诊断为贫血。
二、贫血的常见类型
贫血并不是单一病症,而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根据其原因和表现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下面是几种主要的贫血类型:
1.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顾名思义,是由于体内缺乏铁元素,影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没有足够铁,血红蛋白就合成不足,红细胞产量下降。
原因:营养摄入不足(素食者、老年人、儿童)、慢性失血(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吸收障碍。
表现:疲乏、脸色苍白、心悸、头晕,有时嘴唇、舌头干裂疼痛。
治疗:补铁,调整饮食,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豆制品等。
2. 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缺乏性贫血)
由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这两种维生素是制作红细胞核酸和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缺乏时,红细胞发育异常,体积变大,功能减弱。
原因:长期素食、消化系统病变、吸收不良(如恶性胃炎)、某些药物影响。
表现:疲劳、乏力、舌头红肿疼痛、神经症状(四肢麻木、感觉异常)。
治疗: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严重者可能需要注射治疗。
3. 慢性病贫血
慢性炎症或慢性疾病(如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癌症)会影响骨髓制造红细胞,导致贫血。铁虽然在体内,但被“封存”无法利用。
原因:慢性病导致铁利用障碍和骨髓抑制。
表现:疲乏、轻度贫血症状,伴随原发疾病表现。
治疗:重点是治疗原发病,单纯补铁效果不佳。
4.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在血液中寿命缩短,被过早破坏,导致红细胞总量不足。
原因: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镰刀型细胞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或感染。
表现:黄疸、脾大、贫血症状明显。
治疗:根据具体原因治疗,有时需要免疫抑制剂或输血。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各种血细胞减少。
原因:药物、毒物暴露、辐射、病毒感染、自身免疫。
表现:贫血伴随白细胞减少、出血倾向。
治疗:复杂,可能需要骨髓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
三、为什么不能简单把贫血都归为缺铁性?
因为不同类型贫血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完全不同。误把其他类型贫血当成缺铁性盲目补铁,不但无效,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铁过载,伤害肝脏和心脏。
举个例子:
巨幼细胞性贫血若只补铁不补维生素B12,可能症状不但不会好转,神经损伤还会加重。
慢性病贫血患者体内铁很多,却不能正确利用,继续补铁没用反而浪费资源。
溶血性贫血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单纯补铁甚至没有帮助。
因此,贫血患者必须先明确诊断,再针对具体病因治疗。
四、贫血如何诊断?
1. 血常规检查
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等。
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
小细胞(MCV低):通常是缺铁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
大细胞(MCV高):往往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大小:可能是慢性病贫血或溶血性贫血
2.铁代谢相关检测
如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TIBC),帮助判断是否缺铁。
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检测
明确是否存在维生素缺乏。
3.骨髓检查
对怀疑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必要。
4.其他特殊检查
针对特定病因,如溶血性贫血的血涂片、抗体检测等。
五、贫血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1. 均衡饮食
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动物性食物是维生素B12最重要来源,而铁可以从多种食物摄取。
2.关注特殊人群
儿童、孕妇、老年人和女性月经过多者要特别关注贫血风险。
3.及时体检
感觉乏力、脸色苍白、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4.避免盲目补铁
贫血种类不同,补铁并非万能,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5.治疗原发病
慢性病贫血需积极控制慢性疾病,保证全面治疗。
总结
贫血远不只是“缺铁”这么简单。它是一类复杂的疾病,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原因。正确识别不同类型贫血,对于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切勿盲目认为贫血就是缺铁,也不要随意补铁。养成及时体检的习惯,注意合理饮食,科学对待贫血,才能更好保障身体健康。
(作者:张宽顺;单位:河南省中医院;科室: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