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况:长时间坐着工作,或是站立做家务、排队购物后,发现自己的小腿沉重、肿胀、酸胀不适,甚至能看到腿上有些青紫、弯曲的血管?很多人以为这是“水肿”“劳累”的表现,休息一下就好,却忽视了背后可能潜藏的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血管疾病,早期症状虽不剧烈,但如果任其发展,可引起静脉炎、血栓形成、皮肤溃烂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将从临床角度,带你了解静脉曲张的成因、表现、危害与防治方式。
一、什么是静脉曲张?
静脉是将身体各部的血液回流至心脏的“回程管道”,而下肢静脉尤其需要“逆重力”地将血液从腿部向上运送回心脏。为了防止血液倒流,静脉内设有“瓣膜”作为“止回阀”。
当静脉壁薄弱、静脉瓣功能受损,血液就容易在下肢淤积,形成扩张、迂曲的静脉团块,这就是所谓的“静脉曲张”。最常发生于小腿浅表静脉,尤其是大隐静脉系统。
二、为什么久坐久站会诱发静脉曲张?
在站立或坐着不动时,下肢肌肉处于静止状态,缺乏肌肉的“泵压作用”,血液回流减慢,静脉压力增高。如果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就会使静脉壁受到持续牵拉,瓣膜功能逐渐减退,最终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
高危行为包括:
上班族久坐办公;
教师、导游、营业员、厨师等长时间站立工作者;
怀孕妇女(孕期激素变化及子宫压迫增加静脉压力);
穿高跟鞋时间过长;
缺乏运动者。
三、静脉曲张有哪些典型表现?
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与其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可能仅有轻微不适,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越来越明显。
1. 早期表现
小腿沉重、酸胀、乏力;
久坐或久站后加重,抬高腿部后缓解;
小腿或脚踝轻度水肿;
夜间偶有腿部抽筋。
2. 中期表现
可见曲张的青紫色或蚯蚓样血管;
小腿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变暗、变硬;
湿疹样皮疹,瘙痒不适;
静脉处偶有疼痛感。
3. 晚期表现
静脉破裂出血;
血栓性浅静脉炎;
静脉性溃疡,常在内踝部出现、久不愈合;
严重者影响行走及生活质量。
四、如何确诊静脉曲张?
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史、体征进行初步判断,进一步检查可明确诊断及评估严重程度:
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静脉结构、瓣膜功能及是否存在反流,是评估静脉功能最可靠的工具。
2. 下肢静脉造影(较少使用)
用于疑难病例或术前评估血管走向。
五、静脉曲张的危害不可小觑
很多人认为静脉曲张只是“美观问题”,其实不然,长期不治疗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血液长期淤积→缺氧→皮肤组织坏死,导致难治性溃疡;
静脉壁发炎或血液凝滞,形成血栓;
静脉破裂出血,尤其是在夜间搔抓后突然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影响行走、睡眠、工作与生活质量。
六、治疗方式有哪些?
治疗原则取决于病情轻重和个体需求,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1. 保守治疗
适用于早期或症状较轻者,或不能接受手术者:
弹力袜治疗:通过外部加压,促进静脉回流。需正规静脉压力分级的医用弹力袜,每日佩戴。
抬高下肢:睡觉时可将腿部垫高10-20厘米,帮助血液回流。
适当运动:如走路、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腿部肌肉泵功能。
药物治疗:如口服黄酮类药物、外用静脉活性药膏等,可缓解症状。
2. 手术与介入治疗
适用于中重度、影响生活或有并发症的患者:
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激光闭合术(EVLT)或射频消融(RFA):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主流微创治疗方式;
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适用于细小支静脉;
静脉高压溃疡合并治疗:需联合血管科和皮肤科管理。
七、如何预防静脉曲张?
1. 避免久站久坐
每工作1小时,建议站起来活动5-10分钟。办公族可在桌下踮脚或做脚尖运动。
2. 多运动,动起来
步行、骑车、游泳、踢腿等锻炼能增强腿部肌力,改善静脉回流。
3. 保持适当体重
肥胖会增加下肢静脉负担,是静脉曲张的独立危险因素。
4. 避免高跟鞋、紧身裤
影响血液流动,应选择舒适、透气的鞋袜和服装。
5. 合理饮食
多吃富含维生素C、E的蔬果,增强血管弹性;适量补充水分,防止血液粘稠。
结语
小腿的“蚯蚓血管”,不只是“老年病”,也不是“美容问题”那么简单。静脉曲张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早期识别、科学应对。如果你发现自己小腿反复酸胀、久坐久站后肿胀明显、皮肤变色、血管突出,别等到溃烂、出血才引起重视,尽早就医、规范治疗,才能守护下肢健康,迈出轻盈人生。
( 姓名:吴鹏;医院:许昌龙耀医院;科室:外一科普通外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