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吃点凉的就胃疼”、“早上空腹就胃胀”、“晚上睡前总有灼烧感”——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如果总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你就要警惕了!可能不只是普通的胃炎或消化不良,而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在暗中作怪。
在中国,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菌,可能正是你反复胃痛、胃胀、胃酸过多,甚至胃溃疡、胃癌的“幕后黑手”。
一、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居在胃黏膜表面的螺旋状细菌。它可以分泌一种叫“脲酶”的物质,帮助它在强酸的胃环境中生存下来。虽然很多细菌在胃酸下会被消灭,但幽门螺杆菌却能够“安然无恙”,甚至长期寄居在胃里,对胃造成持续伤害。
为什么它能引起胃病?
破坏胃黏膜屏障:幽门螺杆菌会让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使胃酸更容易腐蚀胃壁。
诱发炎症反应:它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引发慢性炎症,形成胃炎甚至胃溃疡。
增加胃癌风险: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
二、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哪些症状?
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有症状,但以下表现可能提示你要检查一下:
胃痛、胃胀、反酸、烧心
口臭、口苦、嗳气
食欲不振、恶心
消化不良、大便黑色(提示胃出血)
长期轻度贫血或体重下降
有些人甚至“无声无息”地感染多年,直到做胃镜才发现胃溃疡甚至癌前病变。
三、它是怎么传播的?你很可能“中招”过
幽门螺杆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
家庭聚餐共餐:筷子夹菜、父母喂饭,是幽门螺杆菌在家庭中“扎根”的主要方式。
餐具不洁:在外就餐时使用消毒不彻底的碗筷,也容易被感染。
接吻、共用牙刷或杯子:亲密接触也可能造成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幽门螺杆菌一旦在家庭成员中传播,就可能形成“家庭感染链”。所以,一人感染,全家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如何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
确诊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呼气试验(13C/14C):非侵入性、准确率高,是最常用的检测方式;
胃镜下活检:通过胃镜取胃组织检测,是诊断胃部疾病及Hp感染的“金标准”;
粪便抗原检测:用于儿童和不方便胃镜的患者;
血清抗体检测:已不常用,因不能区分“曾经感染”还是“正在感染”。
五、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必须治疗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治疗,但多数人都应积极根除。
以下人群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
胃癌或胃黏膜癌前病变家族史者
长期胃不适或有症状者
计划做胃镜筛查或准备长期服用NSAIDs药物(如阿司匹林)的人群
儿童家庭感染链中其他成员阳性者
六、怎么治疗?吃对药,别信偏方
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为“四联疗法”,即:
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一种铋剂(如枸橼酸铋钾)
治疗周期为10~14天
完整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或减药,否则容易造成抗药性
切记:不要轻信所谓的“根治秘方”、“喝茶杀菌”、“中药包根除”——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或偏方可以代替正规治疗。
七、治愈后会复发吗?怎么预防再次感染?
虽然根除治疗成功率较高,但复发或再感染的可能仍存在,尤其是没有改变生活习惯的情况下。
预防建议:
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
餐具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
不共用牙刷、杯具
避免给儿童口喂食物
保持口腔和手部清洁,勤洗手
此外,在家庭中,建议感染者家属一同检测并视情况共同治疗,可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八、幽门螺杆菌=胃癌?别恐慌,但要重视!
虽然幽门螺杆菌被列为Ⅰ类致癌物,但并不是说感染就必定得癌。胃癌的发生是长期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逐步演变过程。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如果不治疗,可能会沿着这条路径发展。所以,越早发现、越早根除,就能在源头上打断“癌变链条”。
总结
很多人习惯忍胃痛、忍反酸、忍烧心,但这种“隐忍”,往往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幽门螺杆菌的危害,虽然看不见,但却真实存在。反复发作的胃部不适,不妨主动检查一次幽门螺杆菌。如果感染了,也无需恐慌,正规治疗、多人联合、注意生活习惯,就能“请走”这个胃里的“不速之客”。关注胃健康,从了解幽门螺杆菌开始。你体内的“微生物战役”,从现在就可以赢!
(姓名:丁阳琛;医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科室:消化血液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