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手术不仅是对身体局部病变的治疗过程,也常常伴随着对肠道功能的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在腹部手术后,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肠蠕动减慢、腹胀、排气排便延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发展为术后肠麻痹。肠功能的恢复不仅关系到患者能否尽快进食、恢复营养,还直接影响术后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那么,在术后肠功能恢复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护理要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一、为什么术后肠功能容易受影响?
术后肠功能障碍,医学上称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迟缓”(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手术尤其是开腹手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
手术刺激:腹部手术特别是肠道操作越多,肠壁神经和肌肉受到刺激越大,肠道蠕动功能恢复越慢。
麻醉药物影响:术中使用的麻醉药、术后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可抑制肠道神经,减缓肠蠕动。
应激反应:手术是一种强烈的身体应激事件,可导致激素水平变化,进一步影响肠道活动。
术后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延长会让肠道蠕动进一步减慢。
营养支持不当:术后长时间禁食或进食过早过快都可能影响肠道功能恢复。
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表现
术后肠道功能恢复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胃蠕动恢复:约术后6-12小时;
小肠功能恢复:术后12-24小时;
结肠功能恢复:可能需要48-72小时以上。
术后肠功能未恢复时,常见表现包括:
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不能排气或排便;
恶心呕吐;
食欲差,不耐进食;
腹痛不适。
三、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护理要点
1. 密切观察肠功能恢复指标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肠功能状况,包括:
听诊肠鸣音:术后应每日听诊4个腹部区域,记录肠鸣音频率、强度。
观察排气排便情况:首次排气是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
监测腹胀变化:腹围增加或胀痛需警惕肠胀气或肠麻痹。
2. 鼓励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适量活动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肠胀气的发生。例如:
协助患者术后6~12小时进行床上翻身;
一般术后24小时内可在床边坐起;
情况允许时逐渐下床行走。
注意事项:活动应个体化,根据手术种类、麻醉方式和患者体质决定。
3. 合理安排饮食进程
术后饮食应遵循“从少到多、由流到普”的原则:
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首次进食建议从清流质开始,如温水、米汤;
逐步过渡至半流质、软食、普食;
若患者无恶心、腹胀等症状,即可逐步增加进食量。
进食时间和种类需遵医嘱,不可操之过急。
4. 促进肠道蠕动的物理方法
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腹部,有助于促进气体排出;
热敷腹部:可缓解术后腹胀不适;
肛门排气管使用:必要时协助气体排出,但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5. 合理使用药物
根据医嘱使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如:
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开塞露);
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以减少对肠道的抑制作用。
护理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监测用药效果。
6. 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术后肠功能不恢复常令患者焦虑紧张,甚至产生对康复的担忧。此时需要进行适当心理疏导:
解释术后肠功能恢复是一个逐渐过程;
鼓励患者配合护理,增强信心;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患者放松情绪。
四、特殊人群的护理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
肠道功能本身减退,恢复慢;
易合并便秘、营养不良;
护理上需特别关注饮水量、排便规律。
长期卧床或重症患者:
肠蠕动极易受抑制,腹胀风险高;
鼓励咀嚼口香糖或模拟吞咽动作,有助肠道刺激;
必要时使用胃管或灌肠方式进行辅助排气。
五、家庭照护:出院后别忽视
肠功能恢复并非在医院就完全结束,出院后的自我护理同样重要: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久卧;
饮食清淡,少油少糖多纤维;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饮用温水、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若出现持续性腹胀、便秘或腹痛,应及时就医复查。
结语
肠道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之一,其功能恢复关系到术后营养摄入、抵抗力提高以及整体康复速度。科学护理与及时干预,可以有效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希望通过本文,帮助患者和照护者更清晰地认识术后肠功能护理的关键环节。术后肠功能恢复护理,你做对了吗?如果还有疑问,别忘了及时向专业医护人员咨询!
(姓名:王晓晓;单位:新乡市中心医院;科室:普通外科、介入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