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完火锅、烧烤后,总觉得胸口一阵灼烧,喉咙泛酸,甚至夜里躺下就“返上来一口酸水”?你以为这只是小小的不适,忍一忍就过去了?可你知道吗,这种“烧心”的症状,如果频繁出现,持续存在,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消化系统慢性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更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癌变。
今天,我们就从消化内科的专业视角,聊聊“烧心”这件事,到底有多不简单。
一、什么是“烧心”?别小看这个“小毛病”
“烧心”是日常生活中大家对胃食管反流病最直观的描述。它是胃内容物(尤其是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常见表现包括:
胸口灼热、烧灼感(通常在餐后或夜间加重)
反酸、口腔有酸苦味
咽喉异物感、声音嘶哑、长期咳嗽
吞咽困难、喉痛、口臭
睡眠障碍,夜间容易因“反酸”惊醒
胃酸本该待在胃里,可食管与胃之间的“闸门”——下食管括约肌如果功能减弱,就会让胃内容物“倒流”,久而久之,食管黏膜被反复腐蚀,甚至演变成炎症、糜烂、溃疡、巴雷特食管等,严重时,癌细胞也可能在反复刺激中悄然生长。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成因,生活方式是“元凶”
很多人疑惑:我也没吃得很辣,为什么会烧心?其实,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不仅与饮食有关,还与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密切相关。
常见诱因包括:
暴饮暴食:一次吃太多,胃内压力升高,易反流
高脂食物摄入过多:会延缓胃排空时间,诱发反流
饭后立即躺下或剧烈运动
肥胖或怀孕:腹压升高,压迫胃部
长期吸烟、饮酒、咖啡摄入过多
药物影响:如部分降压药、镇静药会降低括约肌张力
精神压力大、焦虑失眠者:胃肠功能易紊乱,反流症状更明显
三、从“烧心”到“癌变”,中间只差一步
胃食管反流虽然是良性病变,但若长期不治疗、不干预,其对身体的伤害是持续且深远的,甚至可致癌。
1. 反流性食管炎
胃酸反复腐蚀食管黏膜,造成慢性炎症、糜烂、溃疡,伴随吞咽疼痛或胸痛。
2. 巴雷特食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癌前病变,约10%的长期反流患者可发展为巴雷特食管,黏膜细胞从鳞状变为柱状,与食管癌高度相关。
3. 食管腺癌
根据研究,有巴雷特食管的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高出普通人的30~40倍。而且食管癌早期症状隐匿,一旦确诊多已中晚期,预后不佳。
因此,“烧心”不是小毛病,它是消化系统的报警信号,需要认真对待。
四、谁是高危人群?这些人尤其要警惕
消化内科临床发现,以下人群出现胃食管反流的风险明显增加:
3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
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者
肥胖人群,BMI>25
孕妇(因体内激素变化和腹压增高)
长期服用镇痛药、钙通道阻滞剂者
有慢性胃病、胃手术史或消化系统家族病史者
五、确诊靠胃镜,治疗要双管齐下
检查推荐:
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炎、巴雷特食管最直接的方法
24小时食管pH监测:了解酸反流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食管测压检查:评估食管蠕动功能及括约肌功能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抑制胃酸分泌
H2受体拮抗剂:辅助减少胃酸
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帮助胃排空
2.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减少腹部压力
避免油腻、辛辣、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食物
饭后不要立刻躺下,至少坐立1小时
抬高床头10~15厘米,减轻夜间反流
戒烟戒酒,规律作息
3. 手术治疗(少数严重患者)
如药物无效且症状明显,可考虑抗反流手术(Nissen手术),恢复下食管括约肌功能。
六、从“护胃”做起,预防才是关键
在消化内科门诊中,许多患者是在反复烧心多年、症状加重才来就诊,此时黏膜往往已出现明显病变。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避免癌变的关键。以下是消化科医生给出的健康建议:
日常护理要点:
每天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吞气过多
不穿紧身衣物,避免腹部受压
餐后散步,促进胃排空
出现反复烧心、反酸症状及时就医,不拖延
总结
“烧心”可能只是消化系统在“敲警钟”,如果你还在轻描淡写地忽视它,那就要小心它背后隐藏的风险。消化内科医生提醒:胃食管反流是一种慢性病,但绝非“良性病”。日常生活中改变不良习惯,配合药物治疗、科学监测,是避免癌变、守护健康的关键。
(姓名:郭云霞;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科室:消化内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