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又来了,又烦又委屈,还动不动就哭。”
“明知道是生理期,但就是控制不住发火。”
“我是不是情绪病了?为什么每次来月经都想摔东西?”
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困扰:每逢经期前后,情绪如坐过山车——焦虑、暴躁、爱哭、心烦、无力……仿佛变了一个人。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经前期综合征(PMS)或经期情绪障碍。
现代医学认为这与体内激素波动有关,而中医则有独特而系统的认识,认为肝郁气滞是导致经期情绪不稳的主要病机之一。本文就带你了解中医如何“从肝论治”,通过疏肝理气、调和气血来安抚你的“小情绪”。
一、为什么“情绪崩”总是找上经期?
女性月经周期的变化,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密切相关。当这些激素水平在月经来潮前突然下降时,就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进而引起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波动。
除了激素,中医认为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肝气不舒。
二、中医眼中的“肝”,主疏泄、调情志
中医理论中,“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关系着月经的正常来潮以及情绪的稳定。肝的疏泄功能一旦失调,气机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
情绪压抑、烦躁易怒
胸胁胀满、乳房胀痛
月经前头痛、腹痛、经量异常
经行失眠、梦多、乏力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常表现为“情绪先乱,月经跟着乱”。
三、调肝疏郁,中医有办法
1. 辨证论治:找到“情绪崩”的根源
中医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便都是经期情绪不稳,不同体质的人治疗重点也不尽相同。最常见的证型包括:
✅ 肝郁气滞型
表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经前腹胀、月经量少
治法:疏肝解郁,调畅气机
常用方药:逍遥散、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 肝火上炎型
表现:急躁易怒、头痛口苦、失眠多梦、月经色深、经前痤疮
治法:清肝泻火,平肝潜阳
常用方药: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
✅ 肝郁脾虚型
表现:情绪易波动、疲倦乏力、胃口差、月经前腹泻
治法:疏肝健脾,养血和中
常用方药:归脾汤、逍遥散合四君子汤
2. 中医调理方式多样,不止喝中药
除了汤药煎剂,中医还有多种辅助调肝方式:
中药调理
可选用颗粒剂、丸剂、膏方,温和起效,适合长期调养。
中医针灸
取穴如太冲、肝俞、百会、三阴交等,有疏肝解郁、安神助眠之效,尤其适用于情绪失调合并失眠者。
艾灸疗法
艾灸肝俞、三阴交、关元等穴位,温阳驱寒,调畅情绪,适合体质虚寒的女性。
穴位按摩
每日按压太冲、内关、神门穴5-10分钟,可缓解焦虑烦躁。
四、饮食调肝:吃出好情绪
情绪不稳时,很多女性会暴饮暴食或毫无食欲,这其实加重了肝气郁结。建议在经前及月经期间:
✅ 多吃“疏肝解郁”食物
玫瑰花、佛手、陈皮、茉莉花茶
柠檬、山楂、黑豆、胡萝卜
全谷类、坚果类,补气血又助稳定情绪
❌ 少吃“助火生痰”食物
油炸、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物
咖啡、酒精,容易扰乱神经系统
推荐茶饮:玫瑰茉莉花茶
【材料】:玫瑰花3朵、茉莉花3克、陈皮3克
【功效】:理气解郁,舒缓情绪,调畅气机
五、调整作息+情绪管理,肝气才不郁
1. 保持规律作息
晚上11点前入睡,肝经在子时(23:00-01:00)运行旺盛,此时休息有助于肝藏血、疏泄畅。
学会情绪表达 压抑、强忍、沉默寡言容易造成肝郁,多倾诉、多交流有助于舒缓情绪。
经期适度运动 如瑜伽、散步、太极等,有助于气机升降、活血调经。
结语
月经不仅是女性身体的“晴雨表”,更是情绪的“体温计”。情绪一乱,月经往往也会跟着失调;而从根源调理情绪,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经期不适。中医通过“调肝疏郁”来稳情绪、调月经,不仅治标,更注重“治本”。如果你也被“经期情绪崩”困扰,不妨试试中医调理,找到情绪的“刹车键”,让你身心更舒畅,月月不再“崩溃”。
(姓名:李玲玲;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妇产科;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