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网评 > 正文
拆解信贷“成绩单”资金流向了哪里?
时间:2025-07-17 09:10:48    来源:证券日报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信贷“成绩单”——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在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在持续优化。这种结构演变既是经济结构变迁的映射,更在主动发挥着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

  若将信贷资金流向绘成一张热力图,企业端无疑是最炽热的区域。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其中7.17万亿元为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六成,为企业的长期投资和生产经营提供了稳定而有力的支持。

  这种高占比的背后,是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与积极扩张的意愿。相较于企业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大多投向设备购置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反映出企业正为中长期生产活动蓄力。

  从居民端来看,信贷结构同样亮点突出。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9239亿元流向了经营性贷款,占比近八成,表明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生产经营活动。

  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也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更是激活市场经济的“一池春水”。金融机构对他们源源不断地支持,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稳定民生、推动创新。

  在这张资金流向热力图上,行业投向的脉络同样清晰可辨。上半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获得信贷支持,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对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金融“五篇大文章”成色足,展现出“总量增长、覆盖面扩大”的特点。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融资需求不断上升。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科技贷款余额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月末,绿色、普惠、养老、数字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7.4%、11.2%、38%和9.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为实体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组组数字,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稳固有力。今年以来,央行积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常规操作较强支持力度的同时,又推出新的一揽子支持举措,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有效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刘 琪 )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