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四十年古法月饼匠心揉出“甜蜜生计”
时间:2025-09-12 11:27:47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罗合力 通讯员 张超 张书珲
距离中秋不足一月,柘城县李原乡大陈村的街头已漫着麦香与芝麻香,青砖灰瓦的老院落里,十余名工人各司其职 —— 这里是传承四十年的大陈村月饼加工厂。9月11日,记者走进作坊,见证古法技艺的坚守与蜕变。“面团要揉到‘手光、盆光、面光’,碱水比例差一点,酥脆度就差远了。”负责人陈振华告诉工人,身后竹筐里的饼胚印着清晰的“福”字与“中秋”纹样。从1985年父辈凑钱办的农家灶合作社,到如今30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厂子年产月饼超 4 万块,不仅覆盖柘城,更销往周边县市。“俺每年都囤二十块五仁月饼,馅料足、味道老!”郑寨村顾客郑燕的偏爱,印证着老味道的魅力;而陈振华近年研发的枣泥、紫薯等 14 个新品种,在保留古法无防腐剂工艺的同时,满足了更多口味需求,常温存放 15 天依旧酥脆。车间里,60多岁的陈彩荣握着木制模子磕月饼,陈振华守在烤炉旁盯火候,“这手艺已传了三代。”他笑着补充,“中秋前一个月是旺季,最多一天能卖 500 斤。”

老味焕新:新渠道让月饼走得更远
虽坚守古法,大陈村月饼却未困于传统销路。“以前没包装,月饼 3 天就变软,最远只到邻镇。”陈振华指着车间里的真空包装机,工人正将刚冷却的月饼分装,“现在用真空密封加冷链运输,保质期延长到 15 天,外地的顾客都能微信下单。”除了线上订单,厂子还与柘城多家商超合作,让土月饼走进县城货架,昔日的“农家灶产物”,如今通过多元渠道触达更多消费者。中秋旺季时,工人们每天加班加点,只为让更多人尝到这份带着烟火气的老味道,也让四十年的匠心通过新路径,飘向更远的地方。

小饼聚能:守家就业与未来新蓝图
这枚小小的古法月饼,更成了周边村民的“致富饼”。“在这打工能挣钱还能照顾娃,比外出强!”工人王素梅包着月饼,指了指车间外的小学,自家孩子就在隔壁上学,中午还能回家做饭。目前厂子常年雇佣 15 名村民,80%是留守妇女,陈彩荣已在此干了 20 多年,从学徒成长为“老师傅”,月薪达 3000多块。

谈及未来,陈振华他满眼期待:“想申请‘大陈土月饼’地理标志,建线上销售平台,还计划开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做月饼。”这份四十年的老味道,不仅要香飘更远,更要带动更多乡亲挣上“甜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