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人民医院心内三团队:新技术攻克“心”难题 为患者筑牢防猝死防线
时间:2025-09-28 14:36:58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国伟 通讯员 徐军晓
近日,鹤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成功为一名66岁患者完成了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 - ICD)植入手术。这一手术不仅成功解决了患者反复室颤的棘手问题,更为预防心源性猝死提供了有力保障,标志着该院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的重要突破。

“心”病危机,猝死阴影笼罩
66岁的马先生(化名)被紧急送往鹤壁市人民医院时,额头还留着因晕厥摔倒造成的伤痕。家属心急如焚地表示,近半年来,马先生频繁出现心慌(心悸)、眼前发黑(“黑朦”)的症状。而此次突然晕倒,让全家人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的身体不适,必须立刻就医。
经系统检查,马先生被确诊患有“扩张型心肌病”。这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其主要特征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显著减退。超声心动图显示,马先生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仅为30%,同时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更令人担忧的是,24小时心电监测多次捕捉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合患者的心脏结构和电生理异常情况,医疗团队经过严谨评估,认为他有发生室颤乃至心源性猝死的高风险,急需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
新技术登场,铸就心脏“防护墙”
面对马先生的病情,按照常规治疗方案,通常需要在心脏植入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ICD就像一个“贴身保镖”,能够24小时实时监测心跳,精准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并通过电击或起搏迅速释放能量来转复心律,相当于在患者体内配置了一台微型除颤仪。
然而,考虑到常用ICD除颤导线可能引发的短期和长期并发症问题,心内三医疗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和综合考量,最终决定为马先生植入更适合其个人情况的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仪器(S - ICD)。
在手术过程中,心内三医疗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两个小切口顺利完成了这一救命设备的植入。首先,医生在患者左侧腋下的胸壁上小心翼翼地切开一个约8厘米长的竖切口,轻柔地将皮肤和肌肉分开后,把除颤器“埋藏”在皮下。接着,再使用专用工具在左侧胸廓下缘、胸骨左缘精心构建一条“皮下隧道”,将除颤电极准确无误地放置在隧道里,并将电极与除颤器连接固定。整个手术过程都在“皮下”进行,既巧妙地避开了常用ICD可能带来的风险,又能在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及时放电除颤,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术后测试结果显示,装置功能一切正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创新技术,开启治疗新篇
作为心源性猝死预防领域的“创新技术方案”,S - ICD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它能够避免血管相关并发症,降低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同时还不用担心电极磨损和移位等问题。尤其适合那些需要猝死预防,但无需心脏起搏或同步治疗、高感染风险的人群植入,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疗选择。
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直接诱因。及时准确地识别危险心律并实施有效除颤,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所在。本次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为马先生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更充分体现了鹤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和猝死预防领域的雄厚实力和专业水平。
未来,鹤壁市人民医院将持续深耕技术领域,不断精进医疗技术,致力于让更多高危患者获得更精准、更安全的生命守护,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