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志昂扬 郑1307集成配套技术形成防灾稳产的硬核实力
时间:2025-09-29 15:28:39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许丽娟 郭俊娟
秋分已过,中原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8日,“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秋粮专项“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示范与推广”现场观摩测产会在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举行,与会专家与农户共同见证了科技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变化。
专家为大豆单产提升聚智汇力
此次会议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洛阳市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秀杰、省种业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周继泽、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卢为国、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江村、洛阳市孟津区委副书记张田等领导和专家齐聚一堂,实地察看大豆单产提升的成果,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以期更好地推动全省夏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为河南秋粮丰收、国家粮食安全再添一份保障。

孟津区素有耕地广袤的坚实基础,全区耕地面积达42.97万亩,是河南省产粮大县。“今年以来,我们加强农业科研平台建设,与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在会盟镇打造大豆示范基地。”张田说,“我们的目标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融入生产全链条,让优质品种落地、高效技术生根,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368.36公斤背后的科技密码
观摩现场,无论是领导、专家还是企业代表、种植户,大家口中都频繁提及一个品种的名字——“郑1307”。这个看似普通的代号,背后却藏着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团队长达70余年的科研耕耘之路。

据介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豫豆22、郑196、郑1307等40多个优良品种,为我省大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郑1307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品种于2019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及河南省审定,2022年又获国家黄淮中片审定,展现了其广泛的适应性。
更令人欣喜的是它的高产潜力。自2017年起,郑1307连续8年成为亩产超300公斤的高产典型,不断刷新百亩方实收亩产的纪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以368.36公斤的亩产,至今保持着黄淮地区大豆的高产纪录,获评为农业农村部农作物主导品种,为大豆单产提升提供了核心种源支撑。
李秀杰介绍,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实施的“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把省市县的农科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上下联动的一体化推广网络。而2024年10月新增的优质秋粮专项,更是聚焦秋作物单产提升总目标,以规模化、标准化为导向,为秋粮产能跃升筑牢技术根基。
“此次观摩的示范区,在今年复杂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下,通过集成郑1307超高产品种、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症青防控等配套技术,依然实现了优质高产的示范效果。”李秀杰说,“这充分印证了科技防灾稳产的硬核实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团队实施的这套以高产抗逆品种为核心,配套绿色高效技术的“组合拳”,让大豆生产在面对不确定性天气时,有了更足的底气。
种植户的笑容是最佳答卷
任何先进的科技,最终的价值体现在被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并在生产中真正获益。在观摩现场,企业代表和种植大户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郑1307及其配套技术的硬核实力。
作为连接科研与市场的重要桥梁,种业公司对品种的表现最有发言权。河南煦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云龙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郑1307的认可。他看中的正是该品种卓越的抗逆性和稳定性。杜云龙表示,“会将这个好品种推荐给更多的种植户,让大家都受益。”
孟津区会盟镇种植大户焦运昌是郑1307品种的直接受益者。他承包了1450亩土地,其中大豆就种了960亩。站在长势喜人的豆田里,焦运昌脸上满是笑容。
“郑1307品种不管是结荚量还是鼓粒情况,都让我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更让他感到暖心的是,整个生产周期,他并非孤军奋战,“省农业科学院和孟津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专家们从播种施肥、到除草打药,还有后期的病虫害管理,都对我进行精心的技术指导。”这种“良种+良法”加上专家贴身服务的模式,确保了高产技术能够精准地落实到每一块豆田。

此次观摩会不仅展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果,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动员。它让我们看到,大豆增产既要靠好种子、靠专家指导,也要靠农民用心种植。当郑1307这样的好品种在土地扎根,再配合科学的种植方法,结出的不仅是饱满的豆荚,更是河南大豆产业发展的新希望。随着这些良种良法在全省进一步推广,相信中原大地的丰收画卷将更加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