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南阳 > 正文
西峡县桑坪镇:捡起“废菌棒” 养起“致富虫”
时间:2025-10-11 09:49:40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彤  通讯员 章东丽

  “你看这一池子蛴螬,再有一周就能出栏,一平方米稳产15公斤,这50平方米的池子,又是一笔好收入!”近日,走进西峡县桑坪镇北湾村的蛴螬养殖基地,30岁的负责人高原蹲在养殖池边,随手扒开堆在池中的废旧香菇菌棒,密密麻麻的蛴螬在废料里扭动,透着勃勃生机。当天,正好有收购商上门,他正领着工人忙着挑选成熟的幼虫,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谁能想到,这个把“虫子”养得风生水起的年轻人,几年前还是在外漂泊的打工仔。五年前,高原在安徽打工时,偶然见到有人用庄稼秸秆养殖蛴螬,瞬间想起家乡桑坪镇作为袋料香菇生产大镇,每年产出3000多万袋香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出菇后的废旧菌棒,大多被随意丢弃,既浪费又污染环境。“咱这儿的气候、废料条件,说不定比安徽更适合养虫!”抱着这份想法,高原毅然返乡,一头扎进了蛴螬养殖的“新赛道”。

  创业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起初,没技术、没经验的高原屡屡碰壁,养殖的蛴螬要么成活率低,要么长得瘦小没卖相。但他没打退堂鼓,白天泡在养殖棚里观察虫情,晚上抱着养殖书籍“啃”知识点,还专门跑到安徽向老养殖户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摸索,他不仅掌握了蛴螬养殖核心技术,还意外发现:家乡遍地都是的废旧香菇菌棒,竟是饲养蛴螬的“黄金饲料”。

  “桑坪镇的废菌棒多到用不完,蛴螬吃了长得壮、卖相好,还能把废料‘变废为宝’!”高原笑着介绍,蛴螬啃食废菌棒后产生的“虫沙”,是实打实的优质有机肥,蔬菜、花卉种植都抢着要;而蛴螬幼虫本身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更是特禽、鱼类的“高端饲料”,市场需求一直很旺。

  如今,高原的养殖基地里,共有8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一年能出栏三批幼虫,单池年产值超1万元。算上虫沙销售和种虫出售,他每年收入稳稳超过10万元。更让人称赞的是,原本无用的废旧菌棒,经蛴螬“消化”变成虫沙后,每吨能卖到2200元,真正实现了“废料全利用,处处是宝贝”。

  “蛴螬是独角仙和白星花金龟的幼虫,现在白星花金龟幼虫最抢手,虽然个头比独角仙幼虫小,但价钱是它的三倍!”说起销路,高原底气十足。他不仅和安徽一家公司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一年中有8个月的产虫期,每月经他手就能卖出10吨左右幼虫。自己富了不算,高原还主动当起“技术指导员”,邻村和周边乡镇的乡亲来学养殖,他总是倾囊相授,还帮忙销路。眼下,他正忙着寻找新场地,计划明年再扩建10个养殖池,带着更多乡亲在这条“虫财路”上走得更远。

  从打工仔到“养虫带头人”,从废旧菌棒到“致富宝贝”,高原用实干在桑坪镇的山坳里,蹚出了一条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如今,北湾村的蛴螬养殖基地,不仅是高原的“致富园”,更成了周边群众眼里的“希望田”。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