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碰撞智慧 异构绽放精彩——罗山县南街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纪实
时间:2025-11-19 10:12:1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黄成 通讯员 刘春凤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11月12日-18日,罗山县南街小学六年级数学老师以圆为媒,开展了《圆的面积》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深入探讨圆的面积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筹备阶段,六年级数学教师组针对《圆的面积》一课展开深入备课研讨。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斟酌教学方法,深入剖析教材,梳理教学重、难点,探讨最佳教学策略,力求让课堂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杨小燕老师先从生活中的披萨为切入点,引出圆的面积;再通过复习数方格、转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知道圆可能也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一步过渡到本节重点“如何求圆的面积”这一核心内容。教学中杨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核心,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实际活动,结合想象、观看视频等方式直观感受“圆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降低了学生对“化曲为直”的理解难度。真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逻辑,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能力。

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探—固—测环节,立足学科素养,在教学中充分借助任务单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从曲线图形到近似直线图形的转化;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突破圆无限等分的极限,打通圆形转化的思维通道;最后播放把圆转化成三角形、梯形的视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渗透化曲为直、极限、形变而积不变的数学思想,让数学思想可视化,知识的生成动态化,实现了教学评一致性。
胡老师以“情境引思+操作探理”的递进式架构切入教学,巧妙搭建了从“生活感知”到“思想内化”的思维阶梯;她情境串联自然、剪拼引导分层、总结提炼精准,充分落实了“学公式、悟转化、会应用”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问题驱动-剪拼探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认知圆面积概念”到“掌握推导方法”再到“内化‘化曲为直’思想”的能力跃迁,“唐僧活动面积”的情境贯穿始终,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每一次公式推导的环节,都是学生链接生活与数学的生动实践。

何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都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和重点聚焦了转化过程,其次也提出探究公式后的运用练习还要再强化落实。指出了课堂的五大关键方向——目标要明确、主线要清晰、思路要完整、应用要巧妙、细节要注重,同时也强调教学中要加强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更有实效。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大家既感受到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又领略到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相信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彩课堂,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我们将深研促优,用心用情托举起孩子们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