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中国,有超过3亿的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肿瘤、类风湿……这些慢性疾病往往“缠绵难愈”,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
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许多患者开始接触中医治疗:有的喝中药调理脾胃、改善体质,有的贴敷膏药缓解疼痛,有的服用中成药辅助降压降糖……但与此同时,患者往往同时还在服用西药。
于是,“中西并用”成了现实中最普遍的现象。但这种并用,真的是“1+1>2”吗?
如果中西药搭配不当,可能不仅“白吃”,更有可能“吃出风险”。
本篇文章就来揭示中西药联合治疗慢病的科学真相,教你安全、有效地“中西兼顾”!
一、中西结合治慢病,有没有依据?
1.中医有中医的优势:
调节整体、辨证施治,适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慢病管理理念;
对脏腑虚损、气血失调有独特见解,注重“调理”;
某些中成药可缓解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如健脾护胃、养肝护肾等。
2.西医有西医的优势:
明确的靶点作用机制、快速起效;
标准化、量化、证据明确;
控制急性发作、稳定关键生理指标(如血糖、血压、胆固醇)有显著优势。
因此,“中西结合”理论上是可行且互补的,但前提是:科学评估,合理搭配。
国家层面也在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强中西药协同治疗研究,提升慢病防控质量。”
二、盲目“中西并用”,到底有哪些风险?
1. 药物成分不清,重复用药风险高
很多中成药成分含有现代药理活性物质,比如:
复方降压中成药(如天麻钩藤饮)本身也有降压作用;
活血化瘀类药物(如通心络、丹参滴丸)可能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共同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中成药里往往含有激素类成分(如某些止咳、清热药),可能和西药叠加产生毒副作用。
若患者不知成分,可能造成“明着吃一类药,暗地里又吃了一类”,效果过强反而伤身。
2. 中药影响西药代谢,药效变强或减弱
有研究发现,某些中草药(如黄芪、人参)可以影响肝脏CYP450酶系统,进而影响西药代谢速度;
例如:华法林+丹参或银杏叶,可能增强抗凝效果,导致严重出血;
环孢素+甘草、人参可能增强免疫抑制作用,甚至导致肝损伤或感染;
西洋参+降糖药可能引发低血糖。
这些看不见的“化学反应”,往往在身体里悄悄发生,等发现时,可能已经酿成大错。
3. 疗效难以评价,医生难以判断问题出在哪种药
中西药混用时,如果病情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副作用,医生往往难以分辨是哪个药出了问题。
例如:
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是中药没效?还是西药剂量不足?还是两者“打架”?
出现肝功能异常,是长期服西药的问题?还是最近加了某种中药引起的?
如果不能提供明确的用药记录,医生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哪些慢病适合中西药“搭配”?
在慢病管理中,一些病种确实有较多中西联合治疗的经验和研究支持:
高血压
西药:普利类、沙坦类、钙通道阻滞剂等,控压迅速;
中药:天麻钩藤饮、珍菊降压片、杞菊地黄丸等,适合肝阳上亢、肾阴亏虚体质;
注意:不能以中药替代西药,仅作为辅助调理。
2.糖尿病
西药:二甲双胍、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等控糖基础;
中药:葛根、黄连、山药、知母等常用于改善胰岛功能、减缓并发症;
有研究表明,中药配合西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脂代谢紊乱。
3.冠心病
西药:阿司匹林、他汀类、硝酸酯类等;
中药:丹参、三七、通心络、复方丹参滴丸;
多项RCT(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适度使用中药可改善心绞痛频率和心电图改变。
4.慢阻肺、哮喘
西药: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
中药:麻黄、苦杏仁、鱼腥草等化痰止咳药;
临床实践中,中药可用于缓解发作频率、减少住院。
四、中西并用,这些“搭配原则”很关键
1. 先后服药时间要错开
一般建议:中药与西药至少间隔1~2小时服用,避免直接发生药物反应或吸收干扰。
2. 避免含激素类、重金属类中成药
一些中成药或非正规中药丸中,含有激素、重金属甚至西药成分(如地塞米松、氯噻嗪),需避免长期服用,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者。
3. “两边的医生都要知道你吃了什么”
别隐瞒自己在吃中药或西药!
就诊时应如实告诉医生当前使用的所有药物名称,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保健品、进口草本制剂等。
4. 定期做“药物安全评估”
慢病患者每6~12个月应由主治医生做一次系统用药评估,包括:
是否有重复用药?
是否需要减量或停用?
是否影响肝肾功能?
是否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这类服务在很多三甲医院、社区医院药学门诊可提供。
五、这些常见“中西药错误组合”要避免!
中药 | 西药 | 风险 |
丹参、银杏、川芎 | 阿司匹林、华法林 | 增加出血风险 |
甘草、人参、麻黄 | 强心苷类、利尿剂 | 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 |
大黄、番泻叶 | 泻药、降糖药 | 腹泻→脱水→低钾血症 |
黄连、黄芩 | 抗生素类药物 | 增加胃肠刺激,损伤肝功能 |
五味子、何首乌 | 他汀类降脂药 | 肝毒性风险增高 |
结语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是不同体系,但在慢病治疗中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各展所长、协同作用。关键是,不能自己“拍脑袋”决定怎么搭配。
科学的中西药并用,前提是:
遵医嘱,不自行加药;
全面沟通,医生了解你所有的药物;
定期监测,确保安全有效;
用药“组合”不是凑热闹,是“对症”才行。
让中医发挥“调体质、缓副作用”的长处,让西医控制“急性症状、稳定指标”的能力,两者协同,才能真正助力慢病管理,让生命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姓名:张明亮;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