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长期服药怎么吃更安全?这几点你得知道
时间:2025-04-16 15:14:28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0

查看证书

  在慢性病日益高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长期服药”的状态。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哮喘、类风湿、抑郁症……这些疾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控制。然而,长期吃药可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方抓药,每天吃几粒就完事了。用得对是药,用错了可能是“隐形炸弹”。

  长期服药并非简单的“吃与不吃”问题,而是一门科学,涉及药物动力学、疾病管理、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你吃的药,真的吃对了吗?

  一、为什么长期服药更需要讲究方法?

  不少人认为,既然医生开了长期药,那我就照着吃一辈子没问题。但事实远不止于此。

  ✔ 药物代谢会因个体差异而异

  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导致药物蓄积和副作用增强。

  ✔ 疾病状态可能变化

  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控制良好,药量可以减;若出现并发症,还需加药或换药。因此长期服药也需“动态调整”。

  ✔ 药物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长期服药者往往服用不止一种药,容易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甚至诱发毒副作用。

  ✔ 依从性下降是用药失败的常见原因

  很多人吃一阵子感觉“好了”就停药,或私自减量,最终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长期服药,不只是每天记得吃,而是要科学、规范、持续、安全地吃!

  二、长期服药,吃出安全感的“黄金法则”

  1. 牢记“五定原则”

  医学界常用“定人、定药、定时、定量、定期复诊”来指导长期服药者:

  定人:不要把家人的药当成自己的药,即使病相似;

  定药:勿擅自更换药品品牌、剂型或种类;

  定时:严格按照医生嘱托的时间点服药,有的药需空腹,有的饭后吃;

  定量:不随意加量或减量;

  定期复诊:至少每3-6个月复查一次,评估疗效与不良反应。

  这一原则适用于几乎所有慢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多病共存者。

  2. 服药前,了解药物这些“关键属性”

  每种药都不一样,用药前一定要掌握其基本属性:

药物种类 推荐服药时间 注意事项
降压药 清晨 防止清晨血压高峰
降糖药 餐前或餐中 防止餐后高血糖
他汀类(降脂) 晚上 因夜间胆固醇合成高峰
抗抑郁药 睡前 可能引起嗜睡
抗骨质疏松药 清晨空腹 并需直立30分钟以防食管刺激

  这些看似微小的时间差,可能决定药效的50%以上。

  3. 制定个性化“服药计划表”

  长期服药人群推荐使用“服药计划表”,写明每天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并标注是否空腹、与其他药是否间隔。

  例如:

时间 药物名称 剂量 特别注意
早晨7:30 厄贝沙坦 150mg 空腹服
早餐后 格列美脲 2mg 控制血糖
晚上21:00 阿托伐他汀 20mg 睡前服,忌酒

  您也可以借助手机APP(如“健康云”、“药事服务”)设定用药提醒,实现“科技服药管理”。

  三、这些“服药误区”你可能也踩过

  ❌ 1. 病情好转就停药

  比如高血压,很多患者一量血压正常就停药,结果血压反弹更高;抑郁症患者一旦心情好转就不吃抗抑郁药,极易复发。请记住:药是控制病情,不是立即治愈!

  ❌ 2. 药吃错时间、错方式

  比如拜阿司匹林肠溶片需整片吞服,不可嚼碎;抗骨质疏松药如阿仑膦酸不可饭后服用,否则吸收大打折扣。

  ❌ 3. 多药混吃,不加间隔

  如钙剂+铁剂,建议间隔至少2小时,否则影响彼此吸收;降压药+利尿剂,应注意钾水平变化。

  四、特殊人群的长期服药安全建议

  1. 老年人

  肝肾功能下降,代谢减慢;

  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跌倒、低钠血症等副作用;

  建议定期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

  孕期某些药(如维A酸、ACEI类)对胎儿有致畸风险;

  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或换药;

  哺乳期也需评估药物是否通过乳汁排出。

  药物剂量以体重/体表面积为基础,不可“成人剂量减半”套用;

  注意使用儿童剂型(颗粒剂、口服液),切勿误用成人片剂掰碎给服。

  五、别忘了监测:长期用药更需要“眼睛”盯着

  1. 定期检测是关键

  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每月测血压,每3-6个月查血脂;

  糖尿病患者:每周自测血糖,定期查糖化血红蛋白;

  服用他汀类、抗结核药物:需定期查肝功能;

  服用利尿剂或排钾药:监测电解质水平,防止心律失常。

  “红灯信号”

  如服药后出现以下症状,应尽早就医:

  持续性恶心、呕吐;

  皮肤瘙痒、黄疸;

  频繁乏力、头晕、出血点;

  突然血压失控或血糖波动大。

  结语

  长期服药是一项长期“投资”,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本身的疗效,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持续的监测与个体化的调整。请记住:吃药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坚持就是胜利,而是“会吃”才是关键。你吃的药,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学会和它“好好相处”,才是真正的治病之道。

  (姓名:张明亮;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药学部 )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