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夏季来临,许多孩子突然出现高烧、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家长常常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或者扁桃体炎。然而,如果孩子同时伴有口腔内疱疹、水疱、流口水、拒食等症状,那就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了。这是一种以高热和咽喉疱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传播方式、治疗方法和日常护理等方面,全面解读疱疹性咽峡炎,帮助家长科学应对,避免恐慌和误诊。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侵犯咽部和软腭。其典型特征是在咽部出现疱疹性溃疡伴发热,最常见的致病病毒是柯萨奇病毒A组(Coxsackie A virus),尤其是A16、A6型,也可由A10、B组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每年5月至9月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尤其在托幼机构中易出现小范围流行。该病传播迅速,虽然多为自限性疾病,但症状剧烈,极易引起孩子不适和进食困难。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2~5天,之后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
1. 高热
多数患儿体温可达39℃,退热后症状才会缓解。
2. 口腔疱疹
在软腭、咽部、悬雍垂、扁桃体等部位可见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充血红肿。疱疹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伴随强烈咽痛。
3. 拒食、流涎
因为疼痛剧烈,很多孩子会出现拒食、拒奶、流口水等情况。婴幼儿还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增多。
4. 其他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需要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不同,尽管两者都由肠道病毒引起,但手足口病还会伴有手、脚、臀部皮疹或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仅局限于咽部。
三、传播途径有哪些?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
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分泌物。
粪口传播:接触患者粪便或污染的玩具、物品、食具等。
接触传播:与患者亲密接触,如亲吻、共用毛巾或餐具。
由于病毒可在体外环境中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托幼机构、游乐场、家庭等人群密集场所均是传播高风险环境。
四、如何诊断和治疗?
1. 临床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诊断:
典型流行季节(夏秋季)
年龄多为5岁以下儿童
高热、咽痛、咽部疱疹
排除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口炎
必要时可通过病毒分离、核酸检测(RT-PCR)进一步明确病原体类型。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主:
退热: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按年龄体重)。
镇痛:局部喷雾剂或含漱剂如复方氯己定、利多卡因口腔喷雾等。
补液:高热加上拒食容易脱水,必要时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避免刺激性食物:建议进食温凉、柔软、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
不推荐使用抗生素,因该病为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可能导致耐药和肠道菌群紊乱。
五、需要住院吗?并发症严重吗?
大多数患儿可在家中治疗并自行痊愈,病程一般为5~7天。但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或住院观察:
高热超过3天不退
疱疹扩展到咽部以外或合并皮疹
持续呕吐、脱水症状(口干、尿少、精神差)
抽搐、嗜睡、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
根据《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分析,极少数患儿可能并发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严重后果,需早识别、早治疗。
六、家庭护理要点
家庭护理在疱疹性咽峡炎中至关重要。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注意降温: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退烧药交替使用。
口腔护理:鼓励漱口或用淡盐水轻轻清洁口腔,避免二次感染。
饮食调理:提供温凉、柔软、易吞咽的食物,如米汤、鸡蛋羹、果泥、藕粉等。
隔离患儿:建议发病期间与其他孩子分开,尤其在幼儿园、学校中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
七、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1. 良好卫生习惯是关键: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玩具、奶瓶、碗筷等需定期消毒;
出现发热、疱疹症状者及时就诊,不带病上学;
家中如有患儿,成人注意口罩、防护,减少交叉感染。
2.疫苗接种:
目前仅肠道病毒71型疫苗(EV71)已被批准上市,可预防由EV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和部分疱疹性咽峡炎,但对柯萨奇A组病毒尚无有效疫苗。
结语
疱疹性咽峡炎虽不是重症疾病,但发作时孩子常常高热难耐、口腔疼痛剧烈,影响进食和睡眠,家长容易焦虑甚至误判为细菌感染。了解该病的传播、症状及护理要点,有助于我们做到早识别、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与用药错误。夏季是该病高发季节,家长们请加强防护,让孩子健康度夏,远离病毒侵扰!
(作者:李利平;单位: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科室:南区急诊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