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西药治疗的同时,也希望借助中药调理身体,提升免疫力,减轻副作用,甚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这种“西药配中药”的方式看似合理,但到底靠不靠谱?中西药联用是“强强联合”还是“互相掣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中西药:不同体系的代表
西药源于现代医学体系,具有明确的化学成分、靶向机制和快速起效的特点。它强调“对症治疗”和循证医学,广泛应用于急性病、感染性疾病、外科手术等领域。
中药则源于传统中医理论,通过辨证施治,注重整体调理与平衡,擅长治疗慢性病、功能紊乱、亚健康等状态。中药往往是多成分的复方制剂,通过协同作用起效。
虽然理念和方法不同,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随着研究深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逐渐显现。
二、中西药联用的“魅力”在哪?
1. 协同增效,提高疗效
研究表明,在某些疾病治疗中,中西药合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例如:
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联合柴胡类、茵陈类中药,可进一步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
恶性肿瘤:在放化疗过程中加入中药(如参麦注射液、人参皂苷等)有助于减轻副作用,增强免疫功能。
糖尿病:中药如黄芪、苦瓜、葛根等联合口服降糖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波动。
2. 减少西药副作用
一些中药具有保肝、护胃、养心、抗氧化等作用,可缓解西药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伤,可联合茵陈、五味子等药物调理;
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辅以中药如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
3. 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顺应性
中药在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缓解疲劳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一些慢性病中联合中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治疗依从性。
三、并非所有中西药都能“和平共处”
尽管有诸多益处,但中西药联用并非总是“1+1>2”,不当的联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1. 药理作用冲突
某些中药可能增强或抑制西药的药效,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毒性:
甘草可引起水钠潴留,增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丹参与华法林联用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银杏与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合用,出血风险升高。
2. 药代动力学相互影响
中药成分复杂,可能影响西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某些中药成分可能诱导或抑制肝药酶(如CYP450酶系),进而影响西药血药浓度;
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如黄芩、柴胡,可能改变西药代谢速率。
3. 增加用药混乱与不良反应风险
患者自行购买中药、盲目“补药养生”、中药注射剂滥用等现象,可能带来肝肾损害、过敏反应或药物间相互作用,反而加重病情。
四、中西药联用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高质量研究证实中西药联用的价值。例如:
新冠肺炎治疗:全国多地报告使用“连花清瘟+抗病毒药”方案,有助于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高血压: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如天麻钩藤饮等可改善血压变异性,减少西药剂量;
类风湿关节炎:西药如甲氨蝶呤联合中药如雷公藤多苷片,可提高缓解率,降低毒副作用。
这些研究提示,中西药联用并非单纯叠加,而是“合理融合”,关键在于机制互补、靶点协同。
五、如何科学开展中西药联用?
为了在临床实践中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西药联用,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 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不要自行搭配中药与西药,应由中西医结合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病情、体质、药物特性做出个体化调整。
2. 留意药物相互作用
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膳食补充剂、草药等,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3. 监测肝肾功能和血药浓度
在中西药长期联合应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等,必要时检测药物浓度,保障安全。
4. 注重用药时间间隔
某些中药与西药建议错开1-2小时服用,避免相互影响吸收。
结语
“西药治标,中药调本”曾被广泛引用,但现代医学更强调精准机制与证据支持。中西药联用的确具有巨大潜力,但它绝非“混搭”“盲用”。中西结合的关键,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科学、合理的“融合”,它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患者的信任配合以及不断发展的循证研究支持。
(姓名:张明亮;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