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尉氏文旅局:千年文脉织锦绣 今朝新韵谱华章
时间:2025-09-10 11:16:00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当晨光为尉氏古运河镀上金边,云成号木版佛画的匠人已铺开宣纸,五色墨彩在雕版上流转,晕染出千年佛画的庄重与灵动;当暮色为传习基地披上轻纱,翟氏唢呐的传承人吹响管乐,高亢与婉转在夜空回荡,诉说着中原大地的烟火与深情。这座镶嵌在豫东平原上的小城,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孕育出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我们对话尉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晓宾,一同探寻尉氏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历程。

保护体系筑根基,千年技艺藏深情
“目前尉氏已构建起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83项代表性项目中,省级4项、市级23项、县级56项,每一项都承载着尉氏人的智慧与情怀。”李晓宾的话语中满是对本土文化的珍视。这些非遗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九大类别,从口耳相传的蔡邕传说,到婉转悠扬的河南坠子;从精雕细琢的金银错手工工艺,到承载健康密码的广济堂中医妇科疗法,再到热闹非凡的石潭龙王庙会,它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勾勒出尉氏独特的地域文化图景。
在这些非遗项目中,传统医药与传统技艺尤为亮眼,分别占比45.7%和24%。“这既体现了尉氏人对健康的追求、对技艺的坚守,也反映出我们在传统工艺与中医领域的深厚积淀。”李晓宾解释道。

多措并举护瑰宝,传习基地育新人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我们积极联动教育、财政、媒体等部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全力推动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落地,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李晓宾说。
传习基地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2015年,翟氏唢呐传习基地与云成号木版佛画传习基地相继成立,如同为非遗传承搭建起两座“文化桥梁”。截至目前,翟氏唢呐传习基地已培养学员6000余人次,云成号木版佛画传习基地培训学员超1500人次。2021年,云成号木版佛画展示馆的建成,让这项古老技艺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3000多人次,更先后获评“刘兰昌木版年画制作河南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刘兰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非遗进校园,是为传承播下希望的种子。”李晓宾说。近年来,尉氏在西关小学、建设路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20多期“非遗进校园”活动,更与铁路小学、实验小学等深度合作,将小仪凤三弦、郭潘王木雕等项目纳入教学体系,每周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孩子们在刻刀与木头的对话中、在丝线与绣布的缠绵里、在乐器与曲调的交融间,触摸非遗的温度,种下文化传承的萌芽。

直面困境寻突破,创新融合谋新篇
在现代社会,如何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尉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非遗市集是我们搭建的文化交流平台,不仅邀请本地项目参展,还汇聚周边县区的非遗资源,涵盖曲艺、美食、文创等领域。”李晓宾介绍,市集采用“线下展示+线上直播”模式,邀请网络红人打卡,让非遗突破地域限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此外,尉氏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云成号木版佛画、郭潘王木雕获评“开封礼物”“河南礼物”,成为尉氏文化名片;刘青霞纪念馆定期开展非遗展演,青霞广场的开封土特产专营店集中销售非遗产品,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非遗魅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让尉氏非遗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李晓宾畅谈规划,未来2-3年,尉氏将开展新一轮非遗普查,建立全面的非遗数据库;设立专项基金,与至少2所院校合作开设非遗专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建设非遗展示馆或主题公园,利用新媒体打造有影响力的线上传播账号。
从古老的传说到精湛的技艺,从热闹的庙会到悠扬的曲调,尉氏非遗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希望。在众多非遗守护者的努力下,这些承载着尉氏文化基因的瑰宝,正穿越时光,在新时代的沃土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中原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