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健
当夏夜的蝉鸣与科学的齿轮开始同频共振时,一场跨越季节的科学探索之旅在郑州科技馆悄然启航。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科普部2025年全国科普月“千馆并进筑基科素”联合行动要求,郑州科技馆以超前眼光谋划科普新格局,以联动思维整合优质资源,自2025年8月起创新启动“科学之夜”系列专场活动,以“科学一千零一夜”为主题,打造了一场贯穿夏秋的科学嘉年华。通过“超前部署+馆院联动”双轮驱动,郑州科技馆不仅让科普热度持续“燃”动全城,更探索出科普活动常态化、品牌化、融合化的新路径,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提供了富有启示的“郑州实践”。
超前布局:科学之夜破局出圈,科普品牌日益精彩
郑州科技馆深刻认识到,科普工作不应仅限于特定时段或特定群体,而应融入日常、覆盖全民。基于这一理念,科技馆打破传统科普活动的时间局限,选择在公众休闲需求集中的暑期率先启动“科学之夜”活动。这一超前部署不仅巧妙对接了学生假期与家庭休闲时间,更将科学体验有机延伸至公众的课余与业余生活,实现了科普预热“走在前”、活动效果“实打实”。
在具体实施中,郑州科技馆统筹规划活动内容,精心设计活动流程,确保每场“科学之夜”既有科学内涵,又有趣味表达。从8月初的首场活动开始,科技馆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系统、郑好办APP、市民卡、新闻媒体等多渠道发布活动信息,迅速在市民中形成“周末去哪儿?科技馆有戏”的品牌认知。随着活动持续开展,“科学之夜”在公众心中逐渐树立起高质量科普活动的形象,推动科普从“节日化”走向“日常化”。
这一超前布局不仅为全国科普月期间活动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收集参与者反馈、优化活动流程、完善服务细节,科技馆逐步建立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夜间科普活动模式,为科普工作常态化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厅焕新:沉浸体验引爆好奇,互动教学润物无声
“科学之夜”活动期间,郑州科技馆各主题展厅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多项互动体验项目,让科学知识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在“活力地球”展厅,科技馆辅导员通过“龙卷风”模拟展品和“奇妙的水龙卷”互动实验,为观众揭示了这一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逻辑。观众不仅能够直观感受龙卷风的形成过程及威力,还能通过亲手操作理解气压、气流等物理概念。这种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过程,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
“轮子上的世界”展厅则聚焦简单机械原理,通过“轻装上阵”机械轮轴互动装置,让观众亲身体验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如何实现省力效果。辅导员的现场讲解将展品原理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自行车的传动系统到工地上的起重机,从家里的门把手到汽车的转向装置,观众在互动中理解了机械原理的普遍应用,感受到了工程技术的魅力。
“生命健康”展厅围绕饮食健康主题,开展了系列趣味科普活动。以“吃很重要”展品为核心,辅导员动态演示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全过程,并现场教授辨别食材新鲜度、解读食品标签的关键信息。通过互动问答、实物比对等环节,参与者掌握了实用的健康知识,树立了科学饮食观念。
这些沉浸式展厅体验,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授模式,让科学知识“可触可感”,在趣味互动中实现科普润心。据活动后统计,超过85%的参与者表示这种互动体验方式让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深入。
馆院联动:机器人格斗硬核亮相,科研资源科普化落地生花
作为本次“科学之夜”活动的最大亮点,郑州科技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开创了馆院协同科普的新模式。双方共同策划并推出的“铁甲雄心·机器人格斗巅峰对决”特色活动,成为整个系列活动中最具人气的环节。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团队的专家不仅带来了他们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格斗机器人,更亲临现场担任技术顾问与解说员。在对抗环节中,机器人灵活移动、精准攻击,展现出现代机器人技术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决策执行方面的卓越成就。每场对决都紧张刺激,速度与激情交织,战术与智慧碰撞,观众掌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更重要的是,高校科研团队将“高精尖”技术转化为公众看得懂、喜欢看的科普内容。专家们在比赛间隙详细讲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技术难点和创新点,将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普知识。这种将前沿科研成果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尝试,不仅是馆院协同育人的成功实践,也为科研资源面向公众转化提供了“郑州样本”。
此次合作的成功经验表明,科技馆与科研机构的深度联动,能够有效打破科研与公众之间的知识壁垒,让前沿科技不再遥不可及。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科普内容,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与吸引力,也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实现了科技馆、高校与公众的三方共赢。
形式创新:天地荟萃、AI童话,科普表达焕发新生
除了馆院合作的机器人格斗这一亮点外,郑州科技馆在“科学之夜”活动中还推出了多项形式创新的科普项目,让科普表达焕发新生。
“机械新纪元·天地荟萃”是一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未来感盛宴。活动中,人形机器人、灵活敏捷的机器狗伴随着动感节拍,精准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舞蹈动作与特技展示。当地面机器人矩阵整齐划一表演时,空中无人机编队带着“探索科学奥秘、激发好奇力量”的条幅出现在观众眼前,这场“天地荟萃”的表演生动勾勒出一幅人机共存的智慧图景。表演不仅展现了当前机器人技术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集群协作方面的卓越成就,更以极具观赏性和互动性的方式,点燃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的无限好奇与想象。
“智造仙境·AI星夜下的爱丽丝新章”科学表演秀则创新性地将经典童话与AI技术相结合。通过代码编织仙境的奇幻设定,观众在童话场景切换中感受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剧中,爱丽丝在仙境中的奇遇被重新诠释,融入了人脸识别、语音交互、增强现实等AI技术元素,让观众在熟悉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科技的魅力。这种“童话+科技”的科普形式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参与,获得了家长与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这些形式创新的科普活动,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一模式,让科普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成为一场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科学派对。通过多元化、趣味化、互动化的设计,科技馆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公众参与,大大拓展了科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经验升华:从“一场活动”到“一种模式”,科技馆体系迈向新阶段
郑州科技馆2025年“科学之夜”不仅是一场科普活动,更是一次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近两个月的持续运营,科技馆成功构建了“夜间科普+馆院合作+品牌延续”的新模式,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持续动力。
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时间维度上,科技馆通过超前启动、持续运营,实现了科普热度的长期保持;在空间维度上,通过馆院联动、多方参与,形成了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内容维度上,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科学与艺术融合,创新了科普表达方式。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科普模式,代表了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未来科普工作的创新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科技馆进一步明确了“以公众为中心”的科普服务理念,活动设计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其次,科技馆探索出了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深度合作机制,为科普资源建设开辟了新渠道;最后,科技馆建立了一套科普活动效果评估体系,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望未来,郑州科技馆将继续深化科普改革创新,推动科普工作从“活动型”向“体系型”升级。一方面,科技馆将巩固“科学之夜”活动成果,将其打造为常态化、品牌化的科普平台;另一方面,科技馆将加强与学校、社区、企业的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普服务体系。同时,科技馆还将积极应用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手段,创新科普展示方式,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科学不止于课本,探索永不落幕。郑州科技馆正以一场又一场的“科学之夜”,点亮城市的好奇心,照亮全民科学素养提升之路。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实践,郑州科技馆正在为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贡献“郑州智慧”与“中原力量”,在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中谱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