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阳城镇:移风易俗入人心 道德评议聚共识
时间:2025-10-01 09:24:43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彤 通讯员 别小溪
“以前办场婚事,光酒席就得搭进去小半年收入,还得挨家挨户请人帮忙,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村里有了红白理事会,一桌菜控制在300块以内,流程简化了,省下的钱还能给香菇棚添台新设备,真是省心又省钱!”在南阳市西峡县阳城镇的村部小院里,一位刚办完儿子婚事的村民笑着算起“新风账”。如今走在阳城镇的村落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场景成了常态,邻里间比孝心、比善举的氛围愈发浓厚——这背后,是阳城镇深耕移风易俗、做实道德评议的扎实实践。
红白事“瘦身”,破解“面子债”,卸下“人情担”。“以前村里办丧事,吹鼓手、纸扎品一样都不能少,有的人家为撑场面,就算借钱也得摆几十桌。”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民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红白理事会的人提前上门,帮着算‘经济账’‘精力账’。拿村里的新例子讲道理,大家慢慢明白,简办既不丢孝心,还能少折腾。”为破解红白事大操大办的“老难题”,阳城镇各村由老党员、村民代表、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提前制定《红白事操办规范》,主动“靠前服务”,哪家有红事,提前3天上门对接,帮着规划流程、核算开支,遇到有“面子顾虑”的村民,就用身边实例对比分析,讲清铺张浪费的负担与简办的实惠。如今在阳城镇,“简办不丢情,省钱更省心”成了村民的共识。“把钱花在过日子、谋发展上,比花在‘面子’上强多了!”不少村民由衷感慨。
道德评议“画像”,评出新风尚,聚起正能量。阳城镇各村道德评议会定期开展活动,围绕身边的文明典型、不文明现象、移风易俗推进办法等展开热烈讨论。大家敞开心扉、踊跃发言,争相分享身边的新风好事:有村民主动组建“邻里互助队”,主动帮外出务工的乡邻照料留守老人、接送孩子上学,解决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还有党员带头扛起扫帚、拿起铁锹,清理村道旁的杂物枯枝,带动村民共同维护村庄洁净。在讨论“如何让新风气扎下根”时,村民们纷纷建言献策。村道德评议会会长认真记下每条建议,当场回应:“大伙的想法都很实在!为了倡导新风,村里计划组织老党员、好村民主动串门,跟乡亲们聊聊新风方面的事儿,把好风气传开来。”这番话让村民们更有干劲。
新风浸润日常: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红白事简办、道德评议只是开始,要让新风气扎下根,还得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阳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移风易俗“入脑入心”,镇上组织文化志愿者把新风规范编成顺口溜,每天通过村广播播放,连村里的孩子都能跟着念。村里的“板凳会”上,有干部、村民围坐在一起,聊“如何帮留守老人过好节”“怎样让孩子养成节约习惯”。“以前村里开会,大家都不爱发言;现在聊新风、议好事,每个人都有话说,都想为村里出点力。”一位村民代表说。
如今的西峡县阳城镇,移风易俗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选择”;道德评议已成为凝聚共识的“民心工程”。从红白事“瘦身”到邻里间“比善举”,从“要我改”到“我要改”,新风气正浸润着乡村的每个角落,为阳城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