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 正文
“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黄金路’”(从一线看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时间:2025-10-10 10:22: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5日,沿517省道驶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一路上道路平整,河水奔流、青山连绵,不时有旅游大巴和货运车辆迎面驶来。

  这里属武陵山区,曾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换乘3种交通工具,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华溪村。当年交通之不便,可想而知。

  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曾经,不少像华溪村一样风景宜人、物产丰饶的山区村落,却因交通不畅,影响了发展的脚步。

  要想富,先修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过的华溪村,如今又有了新变化——一条条柏油路,将村里的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与外界相连,带动产业发展提速。

  “以前大货车到了弯道就得掉头,现在重卡能直接开进基地。”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黄精在当地老百姓的读音里很像“黄金”,随着路网不断完善,华溪村黄精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现在已达1500余亩,黄精正逐步变真金。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近5年来,华溪村开发出黄精果脯、黄精面条、黄精茶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力加强交通建设,一条条公路穿高山、越峡谷,为山乡百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前卖盐渍竹笋要用竹筐挑近两小时到集镇,如今货车直接到基地,卖好价还不误事。”村民马世富的笋子更好卖了。

  公路直达家门口,村民熊培兰骑着电动自行车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家里养蜜蜂、种黄连,还在村集体干零活,现在家庭年收入约15万元”。

  “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研学课堂。”老党员马培清忙着给大家讲述村子的发展故事。道路畅通,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到村里研学的游客纷至沓来。

  近5年,中益乡新建通组公路129公里,受益群众近万人;中益乡全乡有约1300万斤盐渍笋、40万斤蜂蜜顺利外销,还建起多个研学、团建基地,年均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去年,华溪村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超2.5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约86.6%。“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黄金路’,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王祥生说。

  一路通、百业兴,“十四五”时期,无数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一个个山乡巨变的故事正在续写。( 记者 李增辉 王欣悦 )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