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深化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
时间:2025-10-13 10:51:58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石桂林 通讯员 冯艳华  丁柳月
  走进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各个村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干净整洁、公共场所秩序井然、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广场游园景色优美、凉亭长廊曲径通幽……一个个看得见的“文明风景”不仅是漯河市示范区持续深化文明创建行动,更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最好见证。

  今年以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突出价值引领、文化惠民、移风易俗等重点,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为全面推进示范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强化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点亮“文明之光”
  围绕培育文明乡风目标,示范区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移风易俗融入群众生活。常态化开展评先选优活动,全区先后涌现出“河南好人”2名、“漯河好人”3名、“道德模范”18名、“最美家庭”23户、“乡村光荣榜”82人;今年以来召开乡村文明建设表彰大会4场,公开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典型57人;邀请道德模范开展主题宣讲3场,带动群众300余人,形成了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全国文明村黄赵村连年开展精神文明典型评选,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身边人,传承好家风,弘扬正能量。近年来该村先后评选出“十星文明户”80余户,“五美庭院”150余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200多人次,“优秀党员、优秀志愿者”52人次。同时该村多次举办农民运动会、文艺演出、技能培训等,丰富业余生活,提升村民综合素养。如今的黄赵村,乡风文明、村美民乐、和谐有序,俨然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为了让移风易俗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治理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示范区聚焦“宣传什么、谁来宣传、如何宣传”等关键环节,开展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30余次,受众群众达1700余人次,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品千余份。成立传奇公益红娘协会,组建新时代红娘服务队,去年以来已经促成5对青年喜结连理,其中涌现零彩礼“最美新娘”3人。
  该区还巧借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先后举办“灵蛇献瑞·幻游山海”2025乙巳年新春嘉年华、“簪花游园·一路繁花”游园赏春、“筝奇斗艳·放飞梦想”风筝节、“世界读书日”、“舞台艺术进基层”等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累计游客量10余万人次。常态化开展“赶文明大集 送文化下乡”活动,将移风易俗宣传融入传统集市,变戏台为“讲台”。其中黑龙潭镇老应村组织开展新春庙会上演了《婆媳对夸》《婚俗新风尚》等移风易俗文艺作品,让数万名观众潜移默化接受移风易俗观念。
  强化阵地建设,凝聚力量夯实“文明之基”
  为了让文明新风更接地气,示范区结合实际打造特色阵地,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的作用,由“四会”成员中的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在日常履职和各类活动中主动宣讲村规民约,对婚嫁事宜进行事前宣传引导、事中服务监督、事后评议公示,使“软约束”有了“硬抓手”。
  据了解,为让各项村规民约落到实处,示范区聚焦基层群众的难点堵点问题,建立了“1+3+N”基层治理体系,即建强一个支部核心,用好党员联户、干部包组、支部会商三项机制,调动网格员、乡土能人、志愿者等N元社会力量。
  姬石村曾是周召公姬奭的封邑。为纪念周召公的“敬德保民”的思想,姬石村建设了姬奭召公苑、莲苑、集思树、广议桌、甘棠苑等一批乡村游园。这些游园,既是村民的游玩场所,又是村里的网格议事地点。
  “我们将全村划分为几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对应的议事地点。集思树是第二、第三村民小组的议事地,广议桌是第五、第六村民小组的议事地,第四村民小组的议事地在清风亭,第一村民小组的议事地在甘棠苑。”姬石村党支部书记姬四安介绍说,姬石村创新举措,将议事协商地点设置在游园、凉亭,按照“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党员接单—支部验单”的高效闭环运转机制,走出了一条“游园里听民声、网格内解难题”的乡村治理之路,也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着周召公姬奭的“亲民爱民”“劳一身而不劳民”的思想,为示范区乡风文明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