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玲 通讯员 窦晓露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鹤壁监管分局立足辖区“科创企业集聚、县域特色产业突出”的产业基础,精准锚定民营企业“融资难、风险高、动能弱、政策获得感不强”四大核心痛点,创新构建“产业链金融赋能+银政保协同+场景化服务+穿透式监管”四维帮扶体系,通过机制重构、资源整合、场景嵌入与监管优化,推动金融资源向民营经济精准滴灌,助力民营经济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增效。
创新“产业链金融共同体”模式,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协同难题
针对民营企业“单点授信不足、轻资产难抵押、产业链资金周转慢”的融资堵点,鹤壁监管分局从机制创新、生态构建、效率提升三方面发力,打造全链条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注入稳定资金活水。
“银团+质押”双轮驱动,补位大额融资缺口。聚焦科技型、产业型民营企业“授信额度有限、抵押资产不足”的痛点,创新推出“银团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合机制。为河南特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放1亿元流动资金银团贷款,打破传统单一银行授信局限,以“头雁银行牵头+多机构协同参与”的模式,形成“大额资金供给+轻资产盘活”双重支撑,既满足科技型民营企业大额资金需求,又拓宽融资渠道,为地方科创企业融资开辟新路径。
“核心+配套”链式赋能,激活产业集群活力。针对县域特色产业与重点产业集群内民营企业协同发展需求,构建“核心企业引领+上下游民营配套跟进”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在现代化工领域,以中维化纤为核心,为上下游20余家民营配套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在绿色食品领域,围绕禾锦农业等链主企业推出产业链批量贷,为30余家种植、加工配套民企提供订单融资;在浚县特色体育制造产业中,以河南给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核心,为上下游10余家民营配套企业提供服务,直接推动该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形成“龙头民企带动、配套民企协同、产业集群升级”的良性格局。
“简化+共享”流程优化,降低融资对接成本。推行“无感续贷”服务模式,对经营稳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前30天启动续贷审批流程,通过线上化操作实现“无还本续贷”.2025年累计为3354家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29.57亿元,累放贷款年化利率低至3.71%,从根源上避免企业因“过桥融资”产生额外成本。同时,整合税务、市场监管、环保等政府部门数据资源,为配套企业建立精准“信用画像”,减少企业重复提交材料的负担,精准匹配民营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构建“银政保”三位一体帮扶体系,强化民营企业风险保障
为破解民营企业“担保难、风险高”的发展困境,鹤壁监管分局整合银行、政府、保险三方资源,聚焦重点产业与乡村振兴领域,从风险共担、差异化纾困、精准助企三方面入手,打造贴合鹤壁产业特色的风险防护网,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解困实效。
三方权责绑定,构建风险共担闭环。为破解民营企业“担保难、风险高”困境,深度整合银行、政府、保险资源,打造“贷款+保险+财政贴息”联动机制。在乡村振兴领域,指导工行鹤壁分行推出“粮食收购贷”,为浚县善堂镇粮食收购大户发放300万元纯信用贷款,联动中原农险提供风险保障,财政给予贴息支持,实现“企业增效、农户增收”双赢;在集体经济领域,支持中原农险为浚县军寨村民营合作社提供玉米种植保险,同步配套农业贷款300万元,解决企业“怕受灾、不敢投”顾虑,带动合作社种植规模扩大至500亩,村集体增收超80万元。
场景化定制方案,纾解“黄灯”企业困境。创新开展“暖风行动”,对全市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黄灯”企业实施再走访、回头看,对经营暂时困难但有潜力的“黄灯”企业,由政府、银行、担保三方组建纾困专班,通过调整还款计划、协调行政审批手续、联合担保机构增信、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开展帮扶,推动156家企业“黄灯”转“绿灯”。
精准施策动态优化,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立足鹤壁民营企业“县域分布广、产业类型多、抗风险能力弱”的实际,围绕企业“融资贵、理赔慢、经营难”痛点推出针对性举措。针对“融资成本高、补贴申领繁”,联合中原再担保、财政局、人社局现场宣讲补贴政策,优化补贴流程。针对“理赔慢、周转难”,细化保险服务标准:农业经营主体风险3天内勘查、7天内赔付,工业企业风险5天内核验、10天内到账。针对“帮扶断档”,建立“动态评估+跟踪帮扶”机制,及时为民营企业延长贷款期限、减免企业利息。
打造“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激活民营经济双端动能
摒弃传统“企业找金融”的被动服务模式,鹤壁监管分局紧扣地方重点产业“生产-销售-消费”全流程需求,通过场景嵌入、渠道拓展、跨界融合,构建“金融跟着产业走、服务围着企业转”的生态体系,激活民营企业生产端与消费端双动能。
全链条场景绑定,让金融“跟着产业走”。针对不同产业特性绘制“金融需求图谱”,推动服务与场景无缝衔接。在绿色食品领域,为浚县花生加工、淇县禽畜养殖企业定制“种植/养殖-仓储-销售”全链服务,开发“仓单质押贷”;在现代化工领域,于宝山经开区设立“金融服务站”,派驻专员提供原材料采购融资、设备租赁结算服务;在特色体育制造产业,指导浚县农商银行依托“河南农商APP”上线装备专区,开展“赛事专属6.8折”活动,带动线上销量环比增长,在12个运动场馆设点,现场办理“商户贷”12笔共800万元,解决场馆运营资金需求。
“线上+线下”双线拓渠,扩大科创服务覆盖面。以“千企万户大走访”为抓手,针对全市660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开展精准服务。线下组建“科创金融服务团”,联合科技局、管委会开展“专场对接会”10余次,深入数字经济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园区,为企业提供“一对一”融资规划;线上开设“政策宣讲直播间”,单场直播吸引2.1万企业代表观看;定制“鹤壁科创金融服务政策汇编”,整合13家银行30款信贷产品,企业平均获贷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同时,为全市科技型企业配备30名“首席金融服务专员”,提供一对一、多对一精准服务,加速企业从“科技型”向“科技+产业型”升级。
“产业+金融”跨界融合,挖掘增长新空间。依托鹤壁产业与资源优势,支持民营企业跨界合作、拓展赛道。在“产业+文旅”领域,支持浚县“古城+特色体育”主题游项目,投放1000万元“文旅融合贷”用于场馆改造与宣传;为淇滨区民营文旅企业开发“工业旅游专线”提供融资支持,联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开放生产线参观,形成“工业体验-产品展销”模式,带动企业副产品销售额增长。在“数字+实体”领域,引导银行机构为传统化工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贷”,助力搭建智能生产系统,生产效率提升,形成“金融赋能跨界-跨界带动增长”的良性循环。
建立“穿透式”监管服务机制,保障政策红利直达民营主体
为确保各项帮扶政策不打折扣、红利直达民营主体,鹤壁监管分局构建“全周期、精准化、强约束”的穿透式监管服务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为惠企举措落地成效提供保障。
政策直达,杜绝政策空转。 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走深走实加力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工作方案》,开展“金融服务送到家”行动,收集全市13家银行机构137款信贷产品,按“额度、利率、期限、适用行业”分类整理,形成“产品清单”推送至县区工作专班。专班人员上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产品匹配服务,切实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末梢神经”。
“首席专员+一户一档”,定制精准服务方案。全面实施“首席金融服务专员”制度,为辖区741家企业逐一配备1名首席专员,提供政策宣讲、融资对接、风险预警等全流程服务,要求专员每月至少上门走访企业1次,建立“企业需求-服务跟踪-问题解决-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全年累计举办政策宣讲会110场,组织银企对接会107场,帮助企业获得贷款138.04亿元,确保国家及地方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每一家民营主体。
“考核挂钩+反馈响应”,倒逼服务提质增效。明确年度普惠金融考核目标任务,将重点产业贷款投放规模、覆盖率、企业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按月监测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服务数据、按季通报阶段性进展,对未完成序时进度的机构开展监管约谈。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成效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核心指标,通过“考核指挥棒”倒逼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