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旱后涝恶劣天气交替 智慧施肥引领获嘉玉米逆势高产
时间:2025-10-17 15:20:39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相关领域权威专家,齐聚新乡市获嘉县位庄乡,对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华北中部农艺农机融合的智慧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万亩玉米示范区展开现场测产。此次测产结果令人振奋,再次彰显了智慧施肥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本次测产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安宁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河南省土壤肥料站研究员葛树春、新乡市土壤肥料站研究员武志斌、获嘉县农业事务中心土肥站推广研究员王庆安以及河南心连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岳艳军等。专家们严格按照科学流程,在示范区内随机选取测产点,通过详细测量与严谨计算,获取了准确可靠的数据。
测产数据显示,示范区玉米产量表现卓越。第一示范区随机抽取3个点进行理论测产,玉米平均密度达7214.9株/亩,平均穗粒数358.0粒,实测百粒重340.0克(14%含水率),理论产量高达878.20千克/亩,八五折后产量为746.47千克/亩。
第二示范区同样出色,随机抽取的3个点理论测产结果为:玉米平均密度7544.6株/亩,平均穗粒数364.4粒,实测百粒重31.53克(14%含水率),理论产量866.84千克/亩,八五折后产量736.81千克/亩。
对比计算发现,智慧施肥技术优势显著。第一示范区比农民习惯种植玉米产量增加108.67千克/亩,增产率达17.00%;第二示范区增加98.8千克/亩,增产率为15.49%。如此显著的增产水平,直观展现了该技术的强大力量。
示范区成功实现玉米高产,得益于一系列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
第一示范区采用“NE养分专家系统+ 高产品种(中单1330)+绿色肥料(超控士尿素)+秸秆粉碎旋耕还田+种肥同播+无人机追肥+移动喷灌+穗式收获机”模式,集成玉米“2品5艺5机”融合智慧施肥技术。其中,NE养分专家系统由中国农科院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共同研发,能根据具体地块情况给出个性化施肥方案,实现按需配肥和精准施肥,避免肥料浪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种肥同播技术提高种植效率,确保种子与肥料合理分布;无人机追肥和移动喷灌技术提升施肥和灌溉精准度。
第二示范区实施“NE养分专家系统 + 高产品种(金苑玉767)+玉米配方肥(黑力旺)+种肥分层同播+水肥一体化滴灌追肥 +穗式收获机”模式。种肥分层同播技术使肥料在土壤中分布更合理,利于玉米根系吸收养分;水肥一体化滴灌追肥技术将水分和养分直接输送到玉米根部,实现同步供应和精准管理,提高水肥利用率。
智慧施肥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玉米产量,还让农民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该系统整合“适配、决策、管控”功能,通过采集农田与气象信息,利用模型精准计算水肥用量,联动装备自动灌溉施肥,实现无人田管,解放农民劳动力,还能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如在干旱情况下,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自动调整灌溉量和频次,确保玉米及时获得充足水分。
此次获嘉县玉米示范区的高产测产结果,为华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提供可借鉴技术样板,展示“科技+农艺+农机”融合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集成智慧施肥、精准灌溉、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示范区实现“藏粮于技”的突破,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