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学子斩获全国 “药苑论坛” 双项国奖 “项目化 + 导师制”育人模式结硕果
时间:2025-10-22 10:02:24 来源:
近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 “药苑论坛”总决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落幕。平顶山学院医学院王杰敏、范帅两位教师指导的白朝霞团队,从全国280余支高校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在22支进决赛的代表队中一举斩获国家级创新成果一等奖,同时荣获优秀论文奖,不仅创下该校在这项全国药学类核心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更彰显了学校以“项目化+ 导师制”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育地方实用型创新人才的显著成效。

图为总决赛参赛师生合影
“此次获奖是学校长期坚持‘项目化 +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必然结果,更是我们服务平顶山及周边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医学人才的生动实践。”平顶山学院医学院院长郑新华表示,针对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中 “创新能力薄弱、与地方需求脱节” 等问题,学校医学院自2021年起便以“项目化 + 导师制”为核心,构建“校地企协同、产学研融合” 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师资建设与指导机制上,医学院创新打造“四类导师”协同团队:校内专业导师负责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与科研思维,企业导师(邀请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平顶山普生药业有限公司等本地医药企业专家)对接产业真实需求;临床导师(依托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3所附属医院科室主任)引导学生在临床场景发现问题,候鸟型专家导师(聘请郑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教授)带来前沿科研视野。同时,学院将导师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竞赛获奖、成果转化等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指标,激励教师将在研科研课题拆解为本科生可参与的子项目,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此次指导白朝霞团队的王杰敏、范帅老师,正是依托自身在药物分析领域的研究积累,将“荧光探针研发”相关课题转化为学生实践项目,全程陪伴团队完成文献调研、实验优化、模拟答辩等环节。
在学生培养路径上,医学院以“项目引领、导师护航”构建 “认知 - 实践 -创新”阶梯式成长体系:大一、大二通过《医学导论》《药学创新思维》等课程与学术讲座启蒙创新意识;大三、大四引导学生进入导师科研项目或申报省级、国家级双创项目,完成“一个核心项目、一次竞赛历练、一份成果报告”的培养目标;大五通过临床实习推动成果转化。白朝霞团队自大三加入导师项目组后,在“四类导师”协同指导下,先后解决探针合成效率、临床样本检测稳定性等多个难题,最终将项目推向全国赛场。
经过多年实践,医学院“项目化 +导师制”育人模式已成效显著:近5年,平顶山学院医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40余名学生申请发明专利或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教师主持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30余篇。此外,学院还与平顶山市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家基层医疗与医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化实践”为地方开展慢性病筛查、健康知识普及等服务,累计覆盖居民超2000人次,切实助力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下一步,医学院将进一步深化“项目化 + 导师制”内涵建设:一方面,加大“双师型”导师引进与培育力度,扩充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项目库,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建设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升实践教学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深化与平顶山市卫健委、本地医药企业的合作,共建“校地企联合实验室”,推动更多学生创新成果在地方转化应用,为平顶山及豫西南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图为总决赛获奖名单
此次平顶山学院学子在全国“药苑论坛”中斩获佳绩,不仅是对学校医学教育质量的肯定,更为地方本科院校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未来,平顶山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项目化+导师制”育人模式,为健康河南、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 “平院力量”。(白现广)